郭卫东谈“清季变局与辛亥革命”
发布时间:2011.09.22

来源:同济医学院 编辑:褚宗棠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2011年9月23日晚7:30,同济校区第78期人文讲座——清季变局与辛亥革命在一号楼一大教室举行。主讲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人物研究会理事,北大校史馆副馆长,北大历史系郭卫东教授。现场爆满,并有很多人在旁站听。

    这次讲座,郭教授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如何看待清季变局及内容总结。

    正确,平实,学术性的看待辛亥革命是很重要的。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推翻了中国近两千年的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但是,它最可贵的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精神。它最后的失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它是一场中上层社会的改变,与下层社会的民众无多大关系。民变是社会矛盾最为激化的表现。1856—1865年间,共发生民变2483次,而辛亥革命时期(不排除义和团影响)却只有566次,这说明当时社会是相对稳定的。其次,它的革命武装力量不够。例如起义队伍不够专业,武昌起义前的11次革命,均以失败告终。最后,革命党人的思想准备不够。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致电孙中山先生,邀请其回国担任大总统,可由于孙中山先生未及时回国,导致群众呼声由“非孙莫属”转变为“虚位待袁”。

    对于清季变局,一些学者是从王朝的对立面来分析的。郭教授表明,这种角度过于单一,我们应从王朝自身以及其对立面两个方面对照分析。并认为,王朝内部的矛盾对清朝的灭亡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军队、官员、士绅是清王朝的三个基础。然而,在辛亥革命前,这三个基础都已经崩溃。首先,军队崩溃。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的正规军崩溃,于是进入湘淮军时期,这时兵为将有,而战争频繁,军队又处于国家的中心位置,因而带来更大危害。甲午战争使湘淮军几乎覆灭,又进入北洋军阀时期,此时的军队完全为私人所有,与军队现代化原则背道而驰,促使国家军队基本崩溃;其次,社会制度,官员异常腐败;最后,士绅不断分化,形成商绅,分散了国家的财权,加速了国家的覆灭。此外,满汉两族的矛盾日益激化,进入一个“满不信汉,汉又反满”的恶性循环之中。由此可见,清朝的覆灭是有很大的必然性的。

    在总结部分,郭教授表示:第一,王朝的灭亡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是王朝内部的矛盾却是主要的因素;第二,正确的看待辛亥革命并不是否认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而是起一个重新定位的作用;第三,不可否认的,孙中山先生是辛亥革命的一面旗帜,但是,他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引领与宣传,并不在于武装革命。

    接下来进入提问环节,对于同学们的踊跃提问,郭教授都一一作答。

    最后,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