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张仁爱”到“人格溃退”的高尔基
发布时间:2011.12.14

来源:记者团 编辑:见习编辑 刘鹏 赵颖璆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团见习记者 饶渝泽)“高尔基的传奇一生分别上演了正剧、滑稽剧、讽刺剧,不过最终是以悲剧收场。”1212日晚七点,中国政法大学人 文学院 教授金雁作客第1765期人文讲座,在西五117为广大师生解读了高尔基饱受争议的传奇人生。

 

从“主张仁爱”到“仇恨与斗争”

 

1898年,高尔基初登文坛,其写作风格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这一时期的高尔基反对以暴制暴,强调改革要避免革命。1906年高尔基出访美国受到了美国人极大的冷落,他发表杂文《在美国》谴责资产阶级的虚伪并呼吁俄国国内进行革命。高尔基的思想迅速左倾化,从主张仁爱变为用仇恨与斗争解决问题,从追求个性解放转变为要求个人服从集体。

高尔基的转变引起了俄国文学界的大讨论,但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站在了反对一侧,以别尔嘉耶夫为首的七位作者更是出版了《路标文集》,倡导政治保守化、反对激进民主,至此高尔基与俄国知识界决裂。

 

十月革命是“极端的兽性实验”

 

1913年莫斯科剧院上演小说剧《魔群》,高尔基接连发表文章指责该小说渲染社会憎恨情绪,是畸形丑态的代表,认为不适合国内思想单一化的要求,呼吁禁演。这一次,高尔基居高临下的姿态又引起了俄国知识界的极大反感。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并取得成功,但是高尔基却认为这是一场政变,在《新生活》报上抨击革命的暴力与非人道,甚至将其评述为“列宁用工人的血、工人的皮做了一场极端的兽性实验”。

这时的高尔基认为变革是必要的,但是绝不可以滥用暴力,尤其是在对待文化异常与科学家的问题上。他不遗余力地为众多被捕的知识分子求情,列宁基于高尔基的国际声誉与威望,同时为了维护自己开明大度的形象,大都答应了他的请求。

革命后的几年,高尔基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拯救被迫害的知识分子身上,列宁的忍耐到了极限,他劝高尔基尽快离开,不要在这里碍事。19211016日,高尔基黯然离开俄国。                 

 

人格溃退成为斯大林的“仆人”

 

在海外的高尔基一直有强烈的思乡情结,名族独立意识强烈的他无法融入西方的主流文化圈,再加上意大利法西斯上台后所处的政治环境恶化,他决定回国。

与此同时,苏联内部就高尔基的回国问题开始了一场权力斗争较量。彼时,列宁的逝世导致集体领导处于“政治空白”,较量的双方都想争取高尔基以提高自己的政治筹码。1927年,苏联当局突然高调宣布纪念高尔基诞辰60周年并于次年以高规格接回高尔基。

回国后的高尔基与斯大林的关系逐渐变为“主人与仆人”,高尔基在其作品中大量称斯大林为主人并且用谄媚的言语进行赞扬,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日后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风气。不仅如此,高尔基还帮助苏共整肃文学领域使知识分子不敢与制度抗衡,又亲自挂帅编写苏共党史以帮助巩固政权。

这一时期,高尔基一改原来对于布尔什维克的批评作风,开始宣扬苏共的优势。此次转变标志着高尔基自身人格底线的溃退,他沾染权力后丧失独立性,为了获得在国内的高待遇而甘愿为权力服务。

 

晚年的高尔基一直身体欠佳且处于当局的严密监视中,所有私人信件、电话、来访与行踪都有专人拦截与监视。1936618230分,高尔基黯然离开人世,官方给出的解释是“托格茨基匪帮”买通治疗医生并且下毒,而坊间一直有阴谋论的说法,怀疑与斯大林有关。

高尔基是处在舆论两面的人物,一方面官方对他的评价是世界文学史上无人能及的大师,另一方面他一生中的多次“自我否定”、“自我颠覆”也饱受着民间的争议与指责。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