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要以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围绕这一中心,陈国良院士对比分析、广泛借鉴,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科技发展三大科学思维之一的计算思维入手,阐述了计算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由此引出了一种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陈国良院士此次应计算计算机学院邀请,于7月3日做客“计算机科学前沿高端学术论坛”。
讲座一开始,陈院士就指出“大学教育不能局限于基本知识传授,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和高尚人格”。他提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着“狭义工具论”(即认为教计算机基础就是教些计算机工具及其使用方法)和“浓缩版”的教材(即教材基本上是有关领域的浓缩版)两种普遍现象,这两种做法都无法实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的目标。
随后,陈院士详细介绍了“计算思维”在美国产生的背景,通过对比分析,陈院士指出,计算科学作为科学发现三大支柱之一,它对应的是“计算思维”,“计算思维” 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如同所有人都具备“读、写、算”(简称3R)能力一样,它是人类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
然而,作为一门培养“计算思维”的重要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长期被构造成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具学科。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陈院士领导中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并已经在上海交大和南方科大正在试开设新型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思维”。该课程按“计算思维”的主要内容,即问题求解、系统设计和人类行为理解设置内容,并出了一种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最小集。
最后,陈院士提出,大学基础课程教学不应该强调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而是应该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计算机学科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的任务,并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更广泛深入的课程体系改革。
人物链接:
陈国良,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938年6月生于安徽省颍上县,1956年考入交通大学(上海),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数学与计算仪器专业。现任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主任等,是我国非数值并行算法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他围绕着并行算法的教学与研究,逐渐形成了“算法理论-算法设计-算法实现-算法应用”一套完整的并行算法学科体系,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