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有着“世界最大的监狱”之称,那里战火不断,一直受到世界的关注。那里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9月18日晚,《南方周末》记者张哲来到同济医学院,就自己在加沙的亲身经历,为同济的学子们带来了一场名为“在AK-47旁边的新闻报道”的精彩的讲座。
我是被“骗”去加沙的
“我当时是被‘骗’去加沙采访的。”回忆起临危受命的经历,张哲这样说道。
今年3月初,以色列刚刚结束为时23天的“铸铅行动”,正是加沙百废待兴的时候。编辑部问他,是否想去以色列采访一下。张哲以为有了一个去以色列旅游的机会,想着去耶路撒冷转转也好,爽快地答应了。编辑部立马补充,去了以色列后,顺便到加沙采访一下。带着“如果被炸断了两条腿回来,报社养你下半生”的承诺,张哲被“骗”去了加沙。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需要买保险”,但从国外的保险公司到国内的保险公司,“战争、军事冲突、恐怖袭击和武装叛乱”一律都在“责任免除”之列。其实,以色列官员护送他们到边防站后,叮嘱“接下来只能靠你们自己了”。
在去之前,张哲曾经跟去加沙采访的凤凰卫视记者周轶君通电话,问到防弹,她说:“从对你安全负责的角度考虑,我不能让你不带,但你要真碰上空袭什么的,都是导弹,你穿防弹衣也没用!”最终,虽然带了防弹衣去,但也没有穿。因为一是太热,二是行动不便,三是穿防弹衣与当地人太有距离感,采访不便。
走进被封锁的加沙——最大的监狱
张哲是从以色列进入加沙的,从一个相对安宁的国家,突然过度到满目荒凉、一片废墟。朋友问他加沙是怎样的场景,一时间张哲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描述,“感觉就像是被震过的”;朋友非常不满意:“上次汶川地震,问你什么场景,你说是被炸过的,这次你又说是被震过的,耍我是吧。”张哲很无奈,战争的创伤,怎么能用言语表达?
一个老人讲述自己的房子已经被炸毁过三次,那个曾经美丽的小庄园只看得到两滩水渍,我们很难从照片上想象这里曾经开满鲜花,人们都在这里拍婚纱照。学校被炸毁,孩子们只能轮流着上课,或者干脆停课了。
本打算去邮局盖一个加沙的邮戳寄回中国,“那样多酷啊!”可是当问邮局在哪里,当地人只能苦笑。原来战争开始,这里就没有邮政业务了。边境封锁,只有少数人能够拿到通行证,去埃及、以色列治疗疾病。就连这里盛产的康乃馨,也因为战争而无法销出,都拿来喂牛。张哲受到红十字会委托,把旺旺雪饼带给驻站同志时,才知道一袋雪饼已经是奢侈的食物。
“有幸”与哈马斯武装人员面对面
哈马斯是什么?有的人认为他们是恐怖分子,有的人认为他们是暴力武装。而在加沙,哈马斯是神圣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的军队。无论哈马斯是什么性质的武装,在绝大多数老百姓对头戴面罩、拖着AK-47的一群人敬而远之的时候,张哲却选择了走近哈马斯。
采访哈马斯士兵并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第一,地点不能在家里。张哲和摄影师被一群哈马斯士兵带到了一个很偏僻的小树林。当哈马斯武装人员蒙面、荷枪实弹出现,甚至随便朝天空或是地下开枪时,这样的采访现场也就超出了他们之前的预计,难免有些害怕。第二,由于哈马斯的组织性,是要求以小队为单位接受采访。他们极其讲究“采访纪律”,一半以上的问题,“士兵”们的回答会被小队长打断,由小队长来进行非常有宣传口吻的表述。第三,被采访的哈马斯成员最大24岁,最小只有16岁。哈马斯对“入伍”年龄没有限制,很难想象一个尚未成年的小孩手持机枪是在给人以安全感。
有幸和哈马斯士兵的合影还引起了风波。3月19日,南方周末头版刊登“直击‘世界最大监狱’加沙”的报道,并附上了这张照片。“以色列新闻官在看到这张照片后马上打电话过来,严厉的指责我,‘他们不是士兵他们是恐怖分子,他们是恐怖分子’,这位新闻官的大喊差点震坏我的耳膜。”
讲座结束后,一位来自临床学院的08级学生告诉记者,这是他来医学院后听的一场讲座,对于今天的内容感触颇深,不仅深深地感受到记者这个行业出生入死的伟大,更是对加沙地区的人们表示出深深的同情,并且希望他们早日能够得到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