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4月28日上午,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6楼会议室,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汪卫华研究员为材料学院的师生作了“非晶合金材料的合成、结构和物性”的报告。柳林教授等参加了报告。报告会由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建军主持。
汪卫华首先对非晶合金作了简要介绍,谈了非晶和晶体、准晶及纳米晶的区别与联系。他说,非晶形成机理、室温脆性及形变断裂机理是该领域的核心问题,并同时强调,非晶形成机理是该领域最核心的科学问题,室温脆性是限制非晶应用的最大难题。
随后,汪卫华就中科院物理所围绕非晶形成机理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开展的研究作了详细介绍。汪卫华说,已有的大量实验数据表明,能够形成非晶合金的材料,在急冷时(约10K的温度区间),过冷液体粘度发生了急剧变化,原子迅速冻结,形成玻璃结构。由于非晶合金是无序结构,对其结构的观测、描述是公认难题。模量可敏感反映结构的变化,因此可以从弹性模量的角度来认识非晶合金。他们建立了模量判据,通过调控组元来调控非晶合金模量,进而控制材料的性能。建立了模量与玻璃转变、非晶形成和性能的关系。在非晶合金结构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另辟新径,通过模量判据,物理所开发了一系列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新的非晶材料。其中金属塑性的发明入选2005年中国十大稀土研究进展和2005年中国十大基础研究新闻。该所又进一步通过调制成分得到非均匀结构,提高泊松比而产生高密度的剪切带,获得了超大塑性、高强度非晶合金材料,相关工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被美国探索杂志选为2007 Top100 science stories,同时入选了2007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最后,汪卫华就物理所在建立模量判据对认识非晶形成机理,开发新型非晶合金及解决非晶脆性难题方面情况作了小结。
汪卫华谦逊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了在座的每个人。会后,与会教师和同学们又针对聆听报告中的疑问进行了提问,汪卫华一一作了解答。
李建军作了总结。他非常感谢汪卫华能到实验室作精彩的学术报告,希望能与汪卫华就非晶合金的应用,尤其是成型方面有更多的学术交流。
此外,当天汪卫华受聘我校兼职教授仪式在一号楼外宾接待室举行。副校长段献忠,材料学院党总支书记郑恩焰、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建军、材料学院副院长肖建中等出席仪式,授聘仪式由材料学院院长陈立亮主持。
陈立亮首先介绍了汪卫华在非晶材料与物理研究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并代表全院教职员工向汪卫华的加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
段献忠为汪卫华颁发了兼职教授聘书。他说希望通过汪卫华教授,加强与中科院物理所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合作,并为我校材料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增添新的力量。段献忠希望材料学院能够创造条件给汪卫华教授,使其能够通过集中时段为学生上课、指导研究生等方式,推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他相信汪卫华教授的加入能促进材料学科建设,推动材料学院新的发展。
汪卫华对受聘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表示感谢。他希望能够起到连接中科院物理所和华中科技大学桥梁作用,通过多渠道使双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项目申请等方面展开合作,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愿为我校和材料学科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我校柳林教授、材料学院部分硕士生、博士生代表参加了仪式。
相关链结:
汪卫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非晶材料与物理课题组组长;1999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德国洪堡基金获得者。
长期以来,汪卫华主要从事新型大块非晶、纳米材料及其它亚稳材料在高压、微重力等极端条件下的制备、结构、物性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在国际非晶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包括Science、Nature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 PRL,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port 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和材料科学评论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所发表论文被SCI引用3700余次,单篇引用最高达 386次,H因子达到31。
汪卫华已获得受权发明专利18项,其中美国专利1项;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30余次;作为主要获奖人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并获中科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研究组2001年被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授予“载人飞船工程神州2号应用任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2年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授予“载人飞船工程神舟三号应用任务重要贡献奖”。 在块体金属玻璃新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两度入选中国基础研究10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