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弘:3C解读台湾媒介改革历程
发布时间:2009.04.29

来源:记者团 编辑:黄筱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4月28日晚,台湾铭传大学传播学院创院院长杨志弘博士在西五117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讲座。他结合亲身经验,用3C解读台湾媒介21年的改革开放历程。

Change:球场扩大一倍,姚明还是主力吗?

    1988年台湾媒体开禁,报业解除三限(限准入证、限张、限印),一时之间群雄并起。“从1988年到1992年,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报纸,”杨志弘介绍到:“在台湾,办报的资本比办实业的少很多,只要有一点资本都可以办一份报纸。” 

    竞争市场逐步扩大,改变了报业市场由开禁前的两寡头(中时报团、联合报团)垄断的局面。“报业走向开放化竞争,虽然很多在六个月内就关门倒闭,但是给市场带来很多新鲜的因素。”杨志弘说到。 

    后起之秀的自由时报悄然崛起,让这个市场充满新的因素。杨志弘以它为例,“雄厚的资金基础,先进的管理手段,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把市场竞争范围又向外扩大。”在1996年的两寡头调价失误后,它一鸣惊人,成为报界老大。 

    现在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带来结构发生变化,竞争的球场相较于以前,扩大的不仅仅是一倍了,”杨志弘说到,“整个市场的规则都会发生改变。” 

   “如同球场扩大一倍、高度增加一倍,所有人都不可能跳起来把球直接投进篮内。不存在身高优势,只有苦练远投,姚明才可以再次成为主力。”

Customers:新媒体时代,专做美食

    在媒体88年开放之前,台湾的所有媒体都被冻结,只有党、政、军、党员、党友等五大系统,“宣传的重点是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头版出现的都是会议和重要人物的相关动向。”杨志弘说到:“那个时候的报纸,比如国名党的党报《中央日报》基本上没什么影响力,因为普通百姓看不到。” 

    “有市场就有影响力就会有盈利”杨志弘总结道,“因为大众媒体利用市场份额获得广告收益。”《中央日报》在开禁后就销声匿迹了,后来的《苹果日报》以揭丑为主,民众爱看就站稳了市场,“后来它的消费经济新闻做得非常好,每天的苹果哪里最便宜为什么便宜,都写得清清楚楚,民众买得就很多。”杨志弘说,“因为看它报纸的人很多,现在《苹果日报》的社会政治新闻的影响力很大,而其报纸的广告收入逐步上升。” 

    现在进入新媒体时代,在台湾每天读报的人低于40%,而上网的人则超过48%。读者喜欢什么就会选择什么,走入顾客导向型媒介市场,新闻没有头版头条而是由读者的鼠标决定。“量身定做的需求就是在新媒体时代盈利的最好方式。”杨志弘解释道。 

    他举例谈到,“以前一个学生在大网站失业之后,专门做一个美食网站,把每一款美食的味道、原料和制作方法都写得清清楚楚,点击量不断攀升,广告业不断增加。新媒体时代,更需要专门化。”

Competiton:买报纸,送黄金

    描述开禁后的台湾报业市场,杨志弘用了“血流成河”来形容竞争的惨烈。 

    自由时报刚进市场的时候,不能与中时报团和联合报团想抗衡,就采用了订报送大奖的方式。“这个时候报纸已经不再是报纸了,而变成了和彩票一样的性质。”杨志弘说,“买报纸就是为了要抽中黄金,而报社则是为了抓住受众。” 

    后来的《苹果日报》为了改变在读者心目中的八卦小报的形象,开始在周末推出学英语的专版,而且还请专人录制了CD,随报附赠。一份报纸5圆新台币,但是CD在市场上的市值为119圆新台币,报纸上架后的五分钟以后就被抢光了。 

    每一份报纸在它入市之初都有自己独特的竞争营销手段,“当第二次使用相同的手法的时候,就会事倍功半,一败涂地。”他举例,“一份杂志第一次卖一元一本很多人去抢,但是第二次同类杂志也这么做时,就完全没有先前的效果。” 

   “每一次新媒介的出现对于旧媒介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冲击。”随着新技术的出现,现在台湾的媒介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媒介之间都向着“跨媒体、跨产业、跨国际。”

主讲人简介:
     杨志弘,台湾传播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台湾铭传大学传播学院创院院长(1999)暨传播管理研究所所长(1995)。曾任教于台湾辅仁大学、文化大学、世新大学等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系。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