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朴民:解读老子哲学,启迪人生智慧
发布时间:2009.05.05

来源:记者团 编辑: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

    4月24日晚7时,中国人民大学黄朴民教授做客同济一号楼一大,为同济学子带来了一场名为“老子的哲学智慧与人生启迪”的国学讲座。 

一种精神 四项原则 一个理想 

    “老子的哲学,归纳起来可以概括成‘一种精神,四项原则,一个理想’。”黄朴民如是说道。

     一种精神即指“道法自然”的精神。“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这句话说的是要顺其自然,清静无为的意思。就像除“四害”运动一样,人们消灭了麻雀,破坏了自然生态的食物链,最终导致害虫泛滥成灾。所以,道家主张任何行动,都要顺应自然。

    什么是四项原则呢?首先是批判和反省原则。即顺利发展中也要看到不足,要有忧患意识。“像现在的媒体,全都是在歌功颂德,高唱赞歌,很少有人敢说不足,这样很容易让我们失去危机意识”黄朴民认为,“这就是自我感觉太良好,盛世意识太强烈了。”其次是变通互利原则。即根据事物的对立统一性,任何事有利必有弊,追求它的“利”,就要忍受它的“弊”。怎么可能没有舍,只有得呢?第三是适度有节的原则。即“少思寡欲”往往会“多则惑,少则明”,有时做事时顾虑太多,太想面面俱到,反而会面面不俱到。最后是以柔克刚的原则。“弱也者,道之用也”,老子认为柔胜刚,弱胜强,主张处在柔弱的地位,然后向对立面转化发展。从而取得最终的胜利,正如滴水能够穿石。

    和谐,是老子哲学的一个理想——天人之和,人际之和,身心之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谐有它的包容性,也有差异性,尊重各种人的自由的选择,自由的活动才是和谐。黄朴民认为老子哲学中体现的和谐的最高层次是平衡——动态平衡,相对公平公正,即本质上“公心”, 老子的社会“和谐”,根本在于要止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实现和平共处。为此,统治者要将“有为”变为“无为”,将“刚强”变为“柔弱”,并甘居“柔弱”的地位,以之实现向被统治者的立场靠拢和一致,使之出现上下“同心”、“同德”的政治局面,共同推进社会向前发展。

道家追求的“无为而治”

    老子哲学中强调道是事物的源头,也是事物发展的总规律,事物是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所以我们对待事物的方法要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叫以退为进;所以,老子认为“无为而治”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社会形式。《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黄朴民表示,现在社会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是:一届领导上任总想做出点自己的政绩来,往往撇开前任未完成的工程,另起炉灶,而等到下一任又是迫不及待的施展他自己的抱负——如此以来,就会造成“烂尾工程”,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些作为,老百姓看不出它有为,只显得无知。朝法夕改,是最为愚钝的表现。老子追求“无为而治”, 就是保持客观的立场,做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从老百姓的具体反应来做公正的评鉴。

启迪人生的心灵港湾 

    “中国人活的太累了——各种名缰利锁让中国人的弦绷的太紧了,而弦绷的太紧了是会断的,所以很多人都从老子哲学中寻求放松”,黄朴民教授认为老子哲学的智慧,是可以启迪人生。

    黄朴民表示,儒家学说中有森严的等级制度,过于迂腐,听着好听,但办不了实事;法家学说虽然管用,但又太冷冰冰的了;墨家的理论很好,但太天真,“让世界充满爱”毕竟只是美好的愿望;至于兵家的学说,虽很用着有效,但计谋又过于恶毒。 如此以来,老子哲学中的“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有了启迪的意义:在这个很多人都在为功名利禄而疲于奔命的社会里,北京宣武门的那些老大爷们——每天养养鸟,说说国家大事——也一样活得幸福。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黄朴民认为,在这个物质诱惑越来越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中 ,老子主张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等思想已成为很多人心灵的港湾。
 


   人物简介:黄朴民,1958年8月生于浙江绍兴。1982年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5年杭州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1988年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博士学位。同年7月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从事中国军事史、古代兵法的研究,曾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8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先秦史学会特聘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委、山东孙子研究会学术顾问等。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摐,楚国苦县(今安徽涡阳,一说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