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溪:“敬”,能重建流失的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08.09.22

来源:记者团 编辑:张莎莎 浏览次数:

    9月21日晚,西五楼217教室迎来了主题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的第1391期人文讲座。本期讲座的主讲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刘梦溪博导带领现场近三百名学子进行了一次近两个小时的有关中国文化的洗礼。

中国传统信仰,态度有点马虎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与价值系统,包括知识、宗教、艺术、信仰、哲学、制度等。”讲座一开始,刘梦溪首先向大家表明,“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是不同的概念”。

    中国的文化与传统的特点在于信仰上有自己的特征:态度有一点马马虎虎。孔子说“敬神如神在”,暗含了对信仰的假设。这个假设暗示:敬神时要想像神在,要庄重。“但真正的宗教信仰是不允许假设的,中国人在宗教问题的本源上,信仰态度上有问题,中国本土有道教,道教也无单一的神。”    

placeholder

    而对于儒学,刘梦溪指出,儒学不是宗教,所以她包容万象,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中国古文化随历史变迁

    刘梦溪认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形成,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汉承秦制”,告诉我们,汉是制度文化的鼎盛时期。而到了唐代,“唐文化是多元的繁荣,没有哪个朝代能像唐朝这样与西域那么密切地往来。”宋代是思想的高峰期,理学盛行。明代最主要的表现是在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发展得古怪,已经世俗化。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在晚清时期,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中国文化出现了危机。正由于国家弱势,使当时的中华文化处于弱势。

    “康乾时期统制过长,康熙60年、乾隆60年,对西方文化的漠视、妄自尊大及长期的纵容倾向,对本国的溃败埋下了祸根。”

中国文化“20年代不想看,80年代看不见”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攻击。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大不如从前。

    刘梦溪介绍,传统分两类:一类是大传统,属主流文化;另一类是小传统,主要是指民间习俗、信仰和艺术形态。小传统由于有大传统从而得到了提升,小传统与大传统互补。 

    五四时期,社会精英对大传统进行了批判,但对小传统伤害不深。然而,“不幸的是,小传统遭到毁灭性破坏是在建国后的十年动乱时期,学生揭发老师、街坊揭发邻居,妻子揭发丈夫、儿子揭发老子,全民大揭发对社会伦理道德的破坏无法弥补,中国文化流失的程度,即便到了现在也看不到人的小传统文化印迹。”

    刘梦溪告诉大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终于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复。“但传统文化的重建要体现在非常细致之处。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城市文化的遗存不足将使中国与传统脱离。”

placeholder

    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将怎么重建?“文化传统的重建,礼仪特别重要,内在的“敬”更重要。国人对文化传统要有一种“敬”意。”刘梦溪说,好消息是,我国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开始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小传统文化进行重建。

“敬”是通向信仰的主要桥梁

    刘梦溪在答疑环节时说,大学生如果要对中国文化身体力行,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文本的经典阅读,多看看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以及五经,从而拉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精髓,立于精神不动。2、礼仪活动,保持“敬“,内心的庄严。

    “在毒奶粉上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文化问题。” 针对近期毒奶粉事件,他说。

    最后,梦溪告诉大家,中国在现代文明上已经落后于西方。要重建新礼仪,怎么重建,得慢慢来。

    刘梦溪简介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艺术文化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主编。研究方向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学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主要著作有《传统的误读》、《红楼梦与百年中国》、《大师与传统》、《中国现代学术要略》、《论国学》等。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