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中国人绝对不会放弃对历史的追究
发布时间:2007.12.18

来源:记者团 编辑:袁会 浏览次数:

                                                      

            

 

12月18日早上,天气一反昨天的暖阳,异常的阴冷,王选准时出现在媒体见面会会场。黑色的上衣搭配灰色的裤子,化了淡妆,整个人看起来很简朴,也很精神。她说她很喜欢文学,很佩服花木兰,并且立志长大后要做“花木兰”。众多记者纷纷举手提问,王选不紧不慢,从容作答。

 

“为国做贡献责无旁贷”

 

来自宁波的一位学生记者首先提问,“宁波人是否已经忘记历史,是否觉得这样的生活很累?”王选坚决否定了这一说法,她说:“否,媒体理解错误,我不会说绝对的话。宁波是商业性城市,人口流动大,形成共识和志愿者活动的难度都比小城市大。而且诉讼团中宁波人的年纪较大,身体比较弱,导致影响力小,宁波媒体的关注度不够,这主要是城市氛围和经济方面的原因,现在有所好转了。宁波大学还成立了细菌战学生调查团。”

 

   “我觉得与同龄的农村妇女相比,我要轻松一些;但和我一样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比较,我确实要辛苦一点。如今我的物质生活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了,余下来的时间和精力就要为社会做贡献,这是责无旁贷的 。”

 

 “一定要回到中国”

 

“如何看待自己的梦想和角色的转变?”王选提到,她小时候想做外交官,然后成为中学教师,后来一直梦想成为律师,但由于社会条件的约束未能实现,可是潜意识里一直在向它靠拢。1978年找到远东国际法庭的中国检察官,表达自己想学国际政治的想法被拒绝。在日本留学期间对所学的语言文学没有很大兴趣,选学很多其他课程,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本色,“人本位”思想非常重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硕士论文是关于计量统计的。硕士结束后想读国际政治,导师想让学生继承他的专业研究因而意见又不统一,于是回国。

 

“无论去哪里,一定要回到中国,我并不是在刻意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可能是骨子里的文化传统意识。呆在国外我总会感觉很寂寞,缺乏一种亲近感。在美国调查时,觉得那时的留学生社会责任感确实不强。距离我们居住地点仅25分钟路程的美国档案馆,一个月下来,每天只有我一个人去翻阅。”

 

   

 

   

 

 

“用文明的方式反抗暴力”

   

“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处理好和日本青年的关系?”当提问记者讲起前不久在某高校发生的中日学生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王选十分惊讶,她一直在问,打起来了么?打得怎么样了?她说:“中国人应该有礼貌,这是一个民族的教养问题。我们要以文明的方式反抗暴力,不能以暴治暴。同时要学会自我保护,做有价值的事情,不要浪费生命。”她建议通过建立展览馆、纪念馆、纪念碑的方式保存历史,让历史说话,让百姓有更容易的方式了解历史。

 

“把历史还给中国人”

 

新闻发布会后,我校党委副书记欧阳康与王选进行了交谈。欧阳康对王选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王选的壮举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对王选的工作表示支持。他说:“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了人们对待今天、明天的态度。在中日问题上,这一段历史如何看待,你的壮举让大家记住历史,教会大家怎样看待问题,以改革开放为背景的80后这一代,对历史的了解还不够深刻,我们走进历史,历史走进我们。”

 

欧阳康的一席话让王选倍感欣慰,她说:“你对我做的事很理解,整个社会对过去有不正确的认识,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念还没有树立起来,把医学用来杀人简直把文明颠倒过来了。”“到目前为止,日本仍然不肯承认,不愿公开资料。中国应该义正严词的提出公开资料,把历史还给中国人。”“我只是想让大家看到战争的危害,对于死去的生命,赔偿毫无意义。”

 

欧阳康说,希望有更多的王选来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据悉,今晚七点在一号楼学术报告厅,王选将为大家演讲。

 

嘉宾介绍:王选,浙江义乌人,“二战”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对日索赔诉讼原告团团长。1977年毕业于杭州大学,1987年赴日本留学,1995年开始从事日军侵华战争细菌战受害者调查和对日民间索赔工作,多年与日本政府不屈不挠的较量、抗争使她成了一个在民间颇有号召力的传奇式英雄。她,和她身后的180位中国受害者代表,拨开锈蚀了60年的历史雾障,使人类文明史上最惨无人道的罪恶大白于天下的,成就了一段黑白分明的历史。

 

               (记者团 王诚 黄筱 张璋 摄影报道)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