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家鄢烈山:改革之争到底是利益之争
发布时间:2006.05.05

来源:记者团 编辑:周栋梁 浏览次数:

    4月24日晚,西五楼117教室座无虚席。在这里,第1146期人文讲座迎来了著名杂文家、南方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鄢烈山,也迎来了一场关于改革共识的大讨论。

    “经济学家张曙光认为关于改革的争论,八十年代是思想之争、观念之争,九十年代是改革路线之争,而新世纪则是利益之争。”“目前挑起的关于改革的第三次争论,归根结底还是利益之争。无论左中右派,只要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底限,就能在一些基本方面,如基本人权、民主、基本理念等达成基本共识。”对于当前关于改革共识的争论,鄢烈山先生从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专家的理性岂能排斥大众的直觉

    “在改革需不需要达成共识这个问题上,一些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应该理性思考中国的改革。他们认为这个时代不需要达成改革的共识。” 鄢烈山还提到:“经济学家张维迎就曾讲过,对一个真正的学者来讲,最难做到的不是你骂政府、骂企业家,而是你敢不敢站在大众舆论的对立面,坚持自己的观点。可见,这些知识精英以站在大众对立面为荣。他们认为,对于决策,科学的观点是不需要投票的。只需要他们拍板就行,即使得不到民众的支持。”鄢烈山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批驳。他指出:“民众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不能说老百姓的评价不如学者的数据。”

    “经济学家的数据对于科研上的数据分析、经济学理论、模型确实很重要,但是涉及公众生活的东西,老百姓的感受则更接近真实。”专家的数据、逻辑固然很重要,但是专家的理性岂能排斥大众的知觉。他提到邓小平的一句话:“生活水平究竟怎么样?人民对这个问题敏锐得很。我们上面怎么算账,都算不过他们,他们那里的账最真实。”

    对于一些学者关于“网络暴民”煽动社会矛盾之说,鄢烈山先生予以尖锐批驳。“无所谓网络暴民,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个学者怎么讲这样的话呢?你可以说人家怎么就不可以说呢?人家心里不满怎么就不可以表达呢?”他深刻而精辟的分析博得现场阵阵热烈的掌声。

改革共识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

    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呢?鄢烈山先生认为,首先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即要有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赋予改革的政策和决定以合法性。没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无论改革的政策决定正确与否,从政治意义上来讲,它都是不合法的。”

    他又举出了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社会主义国家也要讲民主。主权在民是立国的基础,人民治理是根本原则。”有些人认为这些东西不现实,完全是哄人的。对此,鄢烈山提出,“要抓住‘循名责实’的旗帜不放,坚持四大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管这些东西到现在是不是仍是空话,我们这一代人,乃至这两代人的责任就是把这些写进宪法、写成书面的东西变为活生生的现实。”
 
    “民主有什么好啊?希特勒不就是通过民主上台吗?”对于这种片面看待民主的观点,鄢烈山先生予以坚决驳斥,“这只能说明当时的民主制度还不很健全,我们应该看到民主的总趋势是向前的。”“民主存在一个纠错机制,定期选举就会让不适合的政府被选下去,这样就可以保证发展的总方向是向前的。”

    “民主对研究人员、学生来讲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建立在人权平等基础上的信念。部分经济学家可能人文素养较差,所以也没有形成民主的意识和信念,他们总认为有少数政治精英、学术精英拍板决策就行。”他希望部分经济学家不要以为自以为是。涉及到公共事务,就要坚持人人平等。    

了解历史,反思改革

    “关于改革的反思,应该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对改革的历史过程有所了解。”鄢烈山先生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美国有一个毛泽东研究专家认为,知青上山下乡好啊,因为农村空气好啊;有粮票好啊,限制食量,利于减肥。导致这样笑话出现的原因,就是这位学者对历史完全缺乏了解。”

    “同样我们的青年也应该对改革的历史过程有所了解。只有充分认识这一过程,我们才能对改革有更加深刻更加正确的认识。这样会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实行改革,也会促进改革共识的达成。”

    在谈到一些人希望回到计划经济时代时,鄢烈山先生指出, “这些人只是缺乏对改革的历史过程的了解,他们往往只看到了现在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我相信,要他们真正回到过去,搞计划经济,恐怕愿意的也不多。”“如果更好的了解改革的历史,也就不会发生这种要回到过去的事情了。” 

    整个讲座现场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纷纷就改革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现场许多老师也积极提问,与鄢烈山先生进行了交流。  (记者团 朱俊刚 刘涛/文 张春雷/图)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