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那位荒岛上的作家,是我一生的珍重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记者团 编辑:汪泉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团 见习记者王奕芦)10月28日晚7点,东九楼C103教室座无虚席,窗台边、后门旁都站满了人,大家或小声议论,或翘首以盼。终于一道清朗的身影入场,场内顿时掌声雷动,他就是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


张炜从武汉的雨讲起。他说到这段时间武汉总是下雨,在这样淅淅沥沥的雨声中,他总回想起索尔·贝娄在《洪堡的礼物》中塑造的西特林和洪堡文人之间传奇般的友谊。这种文学上具有传奇性的伙伴关系,使他自然而然地回想起那位他称之为“荒岛上”的作家,那个与他仅有三面之缘却足够将彼此视为文学伙伴的人。在之后的一个小时内,张炜着重讲述了他与这位“荒岛上”的作家故事。



张炜首了他与那位挚友的三次相遇。第一次见面,张炜幽默地回忆说,自己从来没见过那么健谈的人,可以成段地背诵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可以脱口而出少年的他认为“特别了不得”的“书面语”。张炜与这位挚友彻夜畅谈,“吸了无数的烟”。张炜调侃:“好像吸烟就是比赛文学、比赛未来的前途一样。”


张炜回忆到第二次见面时,那位作家已下海经商,他虽然没有写很多东西,但是读遍了西方的传奇故事。“贫穷的梵高、富贵的毛姆,在他心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炜认为,这是一个“愿意领略人生巅峰时刻、需要感受生命激情、一刻都不能安稳、一刻都不能孤寂的人”。他们都想说服彼此加入自己的事业中。张炜直言,自己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这位挚友没能和自己一同在文学之路上走下去。


张炜以那位挚友隐居荒岛的原因作为第三次见面的引子,向现场听众讲述了自己和那位作家人生中的最后一次相见。在岛上的孤独时光中,这位挚友终于开始写东西。“我看了很多开头,真是好极了,可惜写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他就不往下写了”,张炜略带遗憾地讲。张炜认为,这位挚友在追逐时代的浪潮变动中把时间和才能都浪费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他的一生在体验新生活的过程中度过,没有留下一篇完整的文章。




记者团 孙晓红 摄


温情的回忆后,张炜谈到了自己对于紧跟潮流和坚守内心的理解。他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很容易在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社会的潮流面前被诱惑的一个人。“有人说我是一个能够坚守的人,我是一个能够退居到个人角落的一个人,但是我回忆起来,我做得仍不够。”那个荒岛上的作家,对于张炜的青春,是过去,是参照,是西特林与洪堡式的友谊见证。在他看来,在社会的急剧变革之中,如何回到最朴素的自我,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之后的答疑环节,同学们积极举手提问,气氛热烈。当谈及个人与社会潮流的关系,张炜把每一个人比作岛屿,把整个社会激变的风潮比作纵横交织的水流,岛屿不溃散是非常困难的。“坚守”已被提过太多次甚至于概念化,真正可以做到的,却少之又少。张炜引用了里尔克的一句话:“那些时代的豪言壮语,并非我们所说出。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他特地强调了“没有胜利可言”,因为很多时候,人们都是过分地、急于去追求胜利,追求非常完美的结果。但“胜利只是过程当中的一个局部,人生才是整体”,张炜认为,残缺、不完满在人生中是有的,并且人最终是被消灭的,但人却不会被打败,这就是“挺住”的意义。


晚上9点,张炜把独处时与自我的对话作为讲座的结束。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停留拍照。张炜对于荒岛上作家的感慨,这一生的回忆与典藏,影响到了更多的人。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