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峰:世界历史理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布时间:2019.12.04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汪泉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梁允萌)11月28日晚,第2343期人文讲座在西十二楼N104教室举办。中国著名价值哲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俊峰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



讲座开始,马俊峰讲述了人们所理解的共产主义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偏差,提出了“不仅要在中国的立场上看世界,还要站在世界的立场上看中国,把中国看成世界的一部分,人类发展的一部分、一个阶段。”的理念,这样才能有清醒的定位,对于我们的成就、不足以及未来的事业长期性才有比较理性的、合理的理解。“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国内,有两种路线来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一种路线是找到马克思所讲的共同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共享、共赢的主基调来看,马俊峰认为这种路线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受到所在时代阶级矛盾问题突出的影响,马克思认为除了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国家共同体是虚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实际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强调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个人类,不强调斗争,而是和睦,共同商讨解决面前的一系列问题 另一种是世界历史理论,更为合适。


那么,如何看待世界历史理论?马俊峰首先阐述了马克思的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批判继承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确立的。不同于黑格尔理性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内在规律的唯心史观,马克思更看重经济活动,即生产、交往、交换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历史发展到近代以后,各个国家通过商品交往连接在一起的结果,与过去孤立发展的时代有着本质的区别。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理性、自我意识等推演的行为,完全是物质、经济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根本上是社会生产力和交往关系发展的结果,是现实生活超越了民族国家界限而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结果。


以世界历史理论的观点,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现在已经达到了全球化的一种高潮。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加速度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主要矛盾,是人类主体、人类共同价值与民族主体、民族特殊价值的矛盾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民族利益还是共同利益放在首位,还是在其中达到一种平衡,这些需要大家联合商讨,共同面对。共同是在不同基础上,各有不同,在各自利益的合理性与实际利益的权衡交换中,寻求共同点。以和而不同思维,超越民族国家利益的局限,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用一句中国老话讲,命运共同体是同舟共济。“马俊峰如是说。共同体中的同,是和而不同,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对于人类共同命运、共同价值的理解,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我们现在的倡导,就是促进世界各国实现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