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若芬:从《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谈东亚八景十景文化
发布时间:2021.03.24

来源: 编辑:张思晗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孙怀宇)3月18日,第2380期人文讲座在线上举行,台湾大学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衣若芬老师带来了一场题为“鲁迅错了吗?——从《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谈东亚八景、十景文化”的讲座。


讲座最开始,衣若芬就文图学的概念为同学们做了总体上的讲解。她认为万物皆文本,风景就是山水的视觉选取和人文化的加工,文图学就是看世界,即人用眼睛观看后解读出来的内涵。文本的作用是表达沟通记录,所以肢体、声音、图画、文字都是文本,因此也可以用文图学解读景观文化意象。


接着衣若芬从雷峰塔的今昔讲起,对比了徐志摩与鲁迅在雷峰塔倒塌前后所作的作品感情。对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批评中国人的"八景、十景病",认为雷峰塔倒掉是“活该”的观点,衣若芬以徐志摩对雷峰塔的爱宠、幻梦式的废墟美学的观点进行对比。衣若芬认为,两者是中国当时两种知识分子对立极端的想法,并不用分出对错。而运用文图学来研究景观文化意象,研究“雷峰夕照”、“潇湘八景”文化,以及辐射到东亚地区的八景、十景文化才是本次讲座的主要意义。


然后衣若芬以八景、十景文化的来历作为导入,结合自己游学访问各地的亲身经历,向同学们作了生动的讲解。衣若芬认为潇湘八景即山水的视觉选取和人文化,用文图学的眼光看待潇湘八景,它既是文本的山水,又是意象的潇湘,因此我们可以把潇湘山水图像化。


而随着潇湘八景的传播,这种文人画家笔下的时间、空间与人间活动结合为一体的八景文化被抽象化,其逐渐传播至东亚各个地区,被各个地区本地化再创造,形成了东亚八景这一独特的东亚审美。潇湘八景也成为了东亚诸国共同的诗画抒情母题,通过潇湘八景的文化意象,可以探析东亚的审美意趣。接着她向同学们展示了除中国潇湘八景外,东亚地区国家本土化的八景、十景文化,如韩国的松都八景、越南的河仙十景等。


在讲座的最后,衣若芬阐述了自己的总体结论。她强调潇湘八景从文人画家宋迪笔下形成,在文人雅文化笔下传承,随着八景、十景的落地,在不同地区有了本土的八景、十景,并逐渐变得通俗化,却也变成模式套路,文化底蕴逐渐流失僵化,于是形成了鲁迅所诟病的八景病、十景病。她呼吁大家从文图学的角度出发,以文化意象理解东亚文化之美,以八景、十景文化滋润心灵,推动文化旅游,让八景、十景文化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振兴文化旅游。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