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廖家智王琳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获评“湖北省工人先锋号”

发布时间:2025.04.29

来源:校工会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4月29日,湖北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座谈会举行。我校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主任李亮教授、附属同济医院常务副院长廖家智教授、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王琳教授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获评“湖北省工人先锋号”。



李亮长期致力于强磁场科学、技术及应用研究,是国际强磁场协会主席。2007年4月,他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主持脉冲强磁场设施建设,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从无到有,建成我国唯一、亚洲最大的脉冲强磁场设施。在他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设施创造64特斯拉脉冲平顶磁场等多项磁场参数世界纪录,已为130多个国内外科研单位开展实验2000余项,取得了包括发现第三种规律新型量子振荡等在内的一大批原创成果,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他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成功将强磁场技术应用到新能源领域,带领团队首创大型永磁电机“无磁装配-整体后充磁”方法,研制国内首套大型永磁电机整体充磁设备,实现18-22MW级风力发电机充磁和26MW全球最大单机功率风力发电机原位退磁与退磁后再充磁,成果广泛应用于东方电机、湘潭电机、明阳智慧能源、哈电风能等龙头企业,推动我国风电绿色制造里程碑式高质量发展。同时,他作为团队负责人,组建了一支强磁场领域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团队曾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荣誉。



廖家智长期从事消化道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他以创建湖北省首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为契机,带领团队勇担使命,重塑公立医院价值体系。牵头构建“三医协同、业财融合”现代医院治理体系,五年间实现医院CMI值提升28.69%、手术占比提升15.52%、住院次均药费下降37.73%、平均住院日下降25.05%,用硬核数据书写高质量发展“同济答卷”。面对医学科技革命浪潮,他推动建立“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创新”全链条体系,为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治疗手段,用“同济方案”破解世界级医疗难题,以“湖北实践”树立中国式现代化医院建设新标杆。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时高度点赞了医院在医工交叉领域的3项创新成果。在健康传播领域,他首创“ONE有引力”模式,以“O-机遇、N-新闻、E-全民”的创新架构,推进健康传播新时代发展,让“同济经验”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生动注脚。在智慧医疗建设中,他主导构建“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数字健康服务体系,让荆楚百姓畅享“云端医疗”便捷,为公立医院智慧化转型树立“同济样板”。在消化疾病领域,廖家智既是奋战一线的精湛医者,亦是科研前沿的无畏探索者,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级重点课题,推动医疗技术革新。他荣获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表五十余篇专业及管理论文,以多项发明专利授权彰显创新实力。在教学工作中,他担任多部教材和著作主编、副主编,倾囊相授前沿理念与宝贵经验,为医学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筑牢根基。



王琳主要从事力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信念坚定、立场明确,把教书育人作为崇高志业,把学生成长成才摆在首要位置。在力学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子,积极推动国家级一流专业和教育部拔尖计划2.0基地的高质量建设;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上,探索“力学启迪思维、力学激发创造”课堂理念,形成了有温度的高效课堂;在研究生指导方面,推行宽严相济研学氛围,引导学生锤炼优良品格、习得真才实学、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指导学生曾获得国家优青项目、校三好研究生标兵等;在科学探索方面,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问题开展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连续5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部分研究成果在相关工程领域取得初步应用;在弘扬优秀文化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精神,激励青年学子投身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他在2023年获评湖北十佳师德标兵称号、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4),2021年获得校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排1),2013年获得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获得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10年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3)。



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部地区肿瘤防治的领军单位,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锚定“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肿瘤中心”宏伟目标,在临床诊疗、科研创新、教学培养及社会公益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年门诊量超23万人次,年出院量超8万人次,年放射治疗患者超1.2万例,为全国综合医院规模最大的放化疗中心。中心现装配有7台直线加速器、1台射波刀、1台TOMO和1套多舱质子放疗系统,为中部放射治疗的高地。构建30个多学科协作(MDT)团队,其中“UNION模式”、新辅助免疫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头颈鳞癌等新技术显著增加器官保留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2024年9月质子治疗系统启动临床试验,初步评估显效,填补华中地区技术空白。中心坚持“医疗服务以人为本”“骨软组织肿瘤罕见病患儿关怀”志愿服务获2023年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志愿者服务双银奖;年开展国家级及省级继续教育项目20余场、会诊超30场,培养医师近万人;“荆楚行”基层医院巡讲惠及湘赣鄂豫众多市县,多批次支援西藏云南等边远地区,推动区域肿瘤诊疗同质化。中心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2008年至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140项,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自然重点项目等大课题12项,经费超1亿元,SCI论文累计740余篇,80篇发表于NEJM等医学顶刊,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共5项;累计开展临床研究1200余项,承接国际多中心研究300项,标志性成果如“UNION模式”纳入CSCO指南并获评“中国临床肿瘤十大原创研究”;近5年参与制定国际指南1项、CSCO指南30项,执笔国家癌症中心放疗质控指南1项。2023年7月获批肿瘤精准放射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推动了中心转化研究跨越式发展。坚持“人才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拥有“国家杰出医师”“国之名医”、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等国家级人才4名,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等省级优秀人才6名,10余名专家担任国家级专业协会的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形成“导师-骨干-青年”人才梯队;主编/副主编国家级教材5部,参编国家级规范教材多项;年培养研究生30余人、规培医师20余名、进修医生逾200名,为我国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众多人才。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