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的记忆中,这样一幕必定让他终生难忘——1957年,他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仪式,荣获当年诺贝尔物理奖。
由于杨振宁一直在美国进行科研,此后很长时间里,许多国人纷纷争论杨振宁获奖时的身份,是美籍华人还是中国人?
直到
1995年
6月
9日
,杨振宁在我校露天电影场演讲时,首次申明:1957年他获诺贝尔物理奖时,并未加入美国国籍,他是持中国护照,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的。在那里,他用流利的国语发表了演说:“我虽然献身于现代科学,我对于我所承受的中国传统和背景,引以为自豪。”
1995年6
月9日
上午,杨振宁先到我校参观了图书馆和细胞信史实验室,登临南一楼俯瞰了校园,他对我校40多年来的巨大发展和科研上的累累硕果深表赞赏。杨振宁是与爱国人士、香港著名企业家
刘永龄
先生一行来到华工,在此颁发湖北省首届“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当时在露天电影场从杨振宁手中接过获奖证书的学生中,有一位名叫李玲玲的高中女生,没有人会知道,日后李玲玲以华工学生的身份成为中国在校大学生创业第一人。
晚上,我校在露天电影场举行盛大的授聘仪式。当时全场黑压压的全是人,水泥板凳上坐满了师生,连过道上也挤满了热情的学生。校长杨叔子院士向同学们一一介绍了来宾后,便向两位贵宾颁发了聘书,聘
杨振宁
博士为我校名誉教授,聘
刘永龄
先生为我校名誉顾问。擅长古典诗词的杨校长还赋诗两首,当场激情朗读了自己的诗作,赠送给两位贵宾。
接着,
杨振宁
博士开始了他激动人心的演讲,当晚,他演讲的题目是《我的治学经历与体会》。此时,七十二岁高龄的
杨振宁
教授神态儒雅,思维清晰敏锐,语言准确流畅。与杨叔子校长无比激情的风格不同,
杨振宁
教授显得平静深邃。
杨振宁给在场的学生谈起自己当年在西南联大求学,以及后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泰勒等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经历。杨振宁依据自己所经历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法,特别比较了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西方治学方法的区别,自己在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的融合中获得的收益。
“1938年到1944年,我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学校采取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哲学影响的一种传统教育体制。学生首先要在脑子里分清什么是懂的,什么是不懂的,懂的就是你要钻研的,不懂的就是你要舍弃的。”
接着,
杨振宁
博士又谈到另一种学习方法:“1945年,我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到一种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老师要你注意的不是最高原则,而是一些新的现象,抓住这些现象进行探索、研究、归纳、总结。这种归纳法使人常走弯路,误入歧途,但容易掌握新的研究方法,我的老师泰勒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他每天大约要诞生10个新的想法,但其中却有9.5个是错误的,可他并不害怕,而是面临困难,探索困难。一个人如果每天有一个正确的新想法也就不得了了。”
针对青年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存在着好高鹜远的现象。
杨振宁
博士提醒道:我的学生常常问我,我们马上就要读博士后了,我们该做什么题目,大题目还是小题目。我告诉他们,大题目小题目都可以做,但应该常做小题目。”
杨振宁
博士幽默地说:“光做大题目,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但得精神病的可能性却很大。”
日后,杨叔子院士谈起杨振宁华工之行时说到:
杨振宁
先生到我们学校来,在电影场作报告,你们坐了三个小时,我坐了两个小时。
杨振宁
先生后来跟我讲:“我非常感动。1945年我到美国后,包括到大陆来,还没有开过这么大的会议,而今天开了1万多人的会议,规模如此之大,秩序如此之好,热情如此之高,我从来没见过。”
更让全校师生振奋的是,
杨振宁
博士走的那天给学校题词:“很高兴看到华中理工大学欣欣向荣。我深信在30年内,华中理工大学一定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记者团 何叶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