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体诗500余首,现代诗100余首、散文20多万字……他不是名震全国的诗坛巨匠,也不是写作为业的文人墨客,他只是华中科技大学一名普通的保安。“漂泊岁月”四个字,是杨立平对自己一路征程的总结,数年来,他漂泊在全国各地,漂泊于他深爱的文学之旅。
坎坎坷坷文学路
杨立平追求文学,已十年有余。早在上初中时,他便有收听广播的爱好。至今,他仍清楚地记得,一天夜里,当他像往常一样打开收音机时,播音员正用极富磁性的声音念一首叙事诗,诗中顿挫有致的韵律和催人泪下的情感给了他很大的触动,“当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写下这样深入人心的文字,那该多好啊!”此后,他便开始尝试创作诗歌,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学时代是杨立平最引以为豪的时光,每每作文,他都拿全班第一。高一时为歌颂母爱所作的《点点滴滴都是情》一文,曾被全国性刊物《青春文苑》 选登,受到了各地读者的来信关注。他的作品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校文学副刊上,在黑板报文艺栏中,他更是不可或缺的“人才”。同学们争相传阅他的文章,全国各地的来信蜂拥而至,一时间,杨立平成了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同学们都抢着送我本子,让我写文章,还喜欢传阅后给我做批注提意见。”他回忆道,这一段在校经历,曾提供给自己充分展示文采的平台。
但是,对文学的爱好,使杨立平投掷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耽误了学习。在父母眼中,诗歌是儿子成绩下滑的罪魁祸首,“写诗没前途,还影响学习。” 为让他“改邪归正”,老师和家长经常劝他分清主次,甚至烧毁了他的诗集,强制命令他放弃写作,但这对于当时沉迷于文学梦的杨立平来说都是毫无效果的。最终,他得来的是高考的失利。
随后,杨立平便开始了自己的漂泊生涯,辗转于北京、广州、深圳等地打工,“年少初长成,人生始飘浮”,他由此见识到农民工的疾苦,也听到了底层人民的呼唤,“卖命挣小钱,奔波养家眷。谁知工地苦,分离思乡怨。官权不自满,民生为口饭。有兴看报纸,又是官巨贪。”
饱尝打工者生存与自立的危机感后,他决心做农民工的代言人,用文学表现他们最真诚、最强烈的呼声,用诗歌让别人了解他们的无奈,“作为千千万万打工者中的一员,我想向所有人表露这个特殊群体的心声,我只是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于是,车间里、旅途中、寝室间,处处成了他的私人诗社,他用自己独有的文学天赋,点滴记录每日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千千万万打工者的辛酸和无奈。


平平淡淡亦是真
“保安,快去看呐,那边好吵。”记者与杨立平交谈时,恰逢一同学“通风报信”,顺着一阵争吵声望去,原来是两家收废品的夫妻在紫菘入口处起了争执。见此情景,杨立平赶忙去打电话通知了校卫队,而后跑到矛盾现场进行调解。在紫菘做了四个月的保安,对于这种情况,他已是应对自如、见怪不怪了。
杨立平初到华科大,还是在2003年陪好友做工程的时候,早在那时,学校的清幽和大气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觉学校好大,我们都要迷路了……路边的树木特别漂亮。”
“公寓清清静几许,偶有小车几出入。除却安全无闲杂,持灯夜巡无特殊。”这是杨立平在
1
月
18
日
执岗时所作的一首小诗,简易平实,颇具生活气息。“感谢大学环境,封闭幽静,为我提供了重拾文学的机会。”每天,他都会把自己的所见所感用诗歌记录下来,从岗亭旁边的绿藤到清明的小雨,从闲来喂蚁到东湖之行,短短几月间,他竟完成了一大本诗集,在他的诗歌中,不少为回忆人事之作,“对诗的汇总也算是对以前生活的总结、回顾和纪念。”
在同事眼里,杨立平总像是个异类,当别人聊天打牌、休息看球时,他却总是奔波于寝室、岗亭、光谷书城,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他给人的感觉是沉稳、成熟,”同事罗某告诉记者,“这也许与他的奔波经历和家庭压力有关吧。”“渐与骨肉远,转于相思亲。那堪正岁华,家有媳妇新。”杨立平的妻子怀孕在家,父母都已年迈,而生活的压力却让他辗转异乡,做了个凄清的游子,回想起来,他已经有六个除夕没有在家过了,“缺席六年团圆饭,为却生活又如何?”无奈时,杨立平又总会寄情于诗,用文字抒发内心的孤寂。
当被问及房中失火,他会带走哪三样东西时,他几乎毫无犹豫——存折、照片、诗集:拿存折是为了维持家人日后的生机;保存照片是铭记过往;而拿诗集则是为了保留一片心血、重温一种思想、存留一段路途,“毕竟这些经历永远不会再重来了”。


思绪绵绵写不尽
生活中的杨立平是个寡言少语的人,三个多月的保安生活也还算平静。对于这种宁静的校园生活,更多的时候,他是怀着一份敬畏。在《漂泊岁月》的自序里,他写道,“这种宁静,宁静得让人局促不安,却又心潮澎湃,总像有要说而没说出来的话,怕被宁静吞噬,怕被沉默湮没。”于是,便有了“随心所想流于笔,诗中埋志永不息。本是凡夫人漂泊,写尽一路游子绪。”
“其实写作,就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对杨立平来说,写诗就是记日记,是一种回顾、一种思索、一种总结。“坚持痛苦的,但我要发泄我的感情,我没法不坚持。”他谈到,自己写作并非为发表出名,而只是想把生活的压力和打工阶层的无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憋在心里实在太难受了。”因此,面对朋友的不解和旁人的奚落,他也只是一笑了之。
漂泊在外,不免无聊。写作赋诗玩弄笔墨之余,他会与友人切磋棋艺。久了,细心的他从棋中受益匪浅。“棋艺百变,世事亦是。有时知难而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时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一篇《棋中观人生》,洋洋洒洒两千字,他将对象棋与人生的点滴感悟书写得淋漓尽致。并且,此文还曾发表在《随州日报》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几经风雨,他总是为生计所迫,一路奔波,在他看来,写作是一种精神原生态的挣扎,而呐喊之后,还是要面对现实,“就像工蜂一样,为生活永不停转。”虽然劳苦,但辛勤在花丛间,省吃节穿,酿蜜是对家庭、对社会的奉献。在外漂泊的几年,让他懂得,人活着,不单为了自己,更多的是为了一份责任,“这种责任更像人生的路标,让人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记者手记:从他手里接过两本厚厚的随笔,心里着实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普通的本子,也许是因为装载着一个人多年的梦想,让人感觉沉甸甸的。翻开来,整洁的黑色字迹透着成熟与洒脱,散文、古体诗、自由新诗……他在用整颗心,勾画着斑斓的文学之梦。
厚厚几本《漂泊岁月》,隐含着他对人生的感悟,生活的思考,成长的影子,社会的初探,处世的心得。
“思绪绵绵写不尽,提笔成诗诗怡情。
情意朦朦忽入梦,梦醒时分不独行。”
前路漫漫,在漂泊岁月,当文学成为一种习惯抑或守候,唯愿他能一路走好,继续跋涉于心爱的文学之旅,孤独却不寂寞,艰难而尤欢。
附杨立平部分诗作:
怀旧
往事如烟雾,流年映一幕。
年少初长成,人生始漂浮。
同染世俗伤,随波逐流苦。
南下火车上,从此为游夫。
树
夜落知秋尽,春来枝自荫。
无需游离苦,风雨自长成。
静看人间恨,一树碧无情。
只求一寸土,名利有何能?
读宋词感
字字皆景景寄情,句句皆愁愁断魂。
首首皆悲悲各异,两朝宋史苦凋零。
除夕
凄风冷雨除夕临,歌声夜伴孤莫名。
烟花漫天辞旧岁,鸟飞巢空独一人。
流言
世俗骇无痕,闲语淹能人。
皆为身外事,处世心不惊。
装聋哑无声,内乱外显平。
壮志沉大气,海量多隐忍。
脱俗
人本皆草木,忧喜一秋春。
却因欲火在,心累虚荣名。
雷公惊风雨,一夜梦销魂。
管他人间事,公平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