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着认真与执着,灿烂的笑容流露出自信与坦率,记者眼前的冯占春老师带给人一种慈父般的感觉,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和我的学生们没有界线,我把他们当作我的孩子。”
“与做研究比起来,我更喜欢教书”
“我在课堂上说话比较严谨,但(课堂)氛围比较轻松。在教学的时候,我喜欢和学生沟通,鼓励他们摊出自己的想法,听他们说不同的看法真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享受。”冯占春如是说。
现在身为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卫生政策和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的冯占春,曾经是一名高中物理老师,谈起他对高中与大学教学的感受,他说:“高中和大学的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上,高中老师对学生主要是约束,而大学里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近三年来公开发表科研和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3部,主持卫生部课题2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卫生部课题多项……面对这些科研成绩,冯占春很淡然,他表示:“做研究是必要的,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教书。”目前他担任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等层次的四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能综合运用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参与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听课学生、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和同济医学院教学督导组的好评,在学院和教务处组织的学生评教工作中,学生打分在医药卫生管理学院连续几年名列前茅。
“做人不成功,事业成功又有什么意义”
冯占春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谈心和交流,正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身教重于言传,引导学生明辨是非,鼓励学生进步。“我经常对学生说:‘做人必须成功,如果做人都不成功,事业再成功有什么意义呢?’”
冯占春有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研究生,他不仅能够主动帮他们联系助管位置,鼓励贫困学生自立,而且能够在生活上主动帮助他们,尽管自己家庭并不宽余,还主动为贫困学生购买衣服,贫困学生放假回家,他还为其准备路途食物等。

他带的一个研二的学生,父亲生病失去了劳动力,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去年,那学生的父亲病危,该学生十分着急地给他打电话,冯占春说:“你过来,有什么事老师给你担着。”他当时就把工资卡里仅有的3000元以及找另一位老师借的2000元一并塞给了那个学生,并告诉他:“现在不要急着还,等你有了工作,过得比老师好,挣得比老师多再说。”回到家,冯占春对自己的女儿说:“如果那哥哥出了什么事,爸爸就把他当儿子看了。”冯占春很有责任心地告诉记者:“那学生一个人在外求学,我不帮他谁帮他?”这时,记者注意到了他办公室书柜上一摞摞的行李箱。“这都是学生寄存在我这的。” 他平时比较注意和学生们沟通,在学生眼里,他就是一位长者,一个朋友。
在工作中,冯占春能够团结、尊重和关心同事,当和同事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时,他能够站在集体和对方的立场考虑、分析问题,并主动和同事沟通交流,达成一致。他说:“任何事情错了就错了,对了就对了,坦诚相待什么都可以解决。要求别人做的事,自己必须得做到,不要因为自己的私利和别人争吵,不要争夺名利,什么都看淡一点。”
“事业家庭平衡,对得起自己”
冯占春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无论是学院还是系部交给的工作任务,他总是保质保量完成,从不讨价还价,近几年来,他从没有因为自己的私事而耽误过一节课,缺过一天勤。
尽管如此,他对家庭也没有亏欠,他的责任心同时体现在家庭和工作上。“我本身特别喜欢小孩,我和我的女儿感情特别好。每次晚上散步,女儿总是轻轻地挽着我的手,我绝不能和孩子分开,不管有什么事,我一定要把女儿留在身边。”他说,在家里,他很注意培养家庭成员间温馨、和谐的关系。
也许正是对家庭的爱,影响并加深着他对学生的感情,“对于我的学生生活中的事情,我会站在一个亲戚、家长的的立场上为他们提供意见。”
冯占春能很好地平衡教学研究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对此,他说:“对学生、对同事、对领导、对家人要有一颗坦诚的心,要实实在在的。” 他经常告诉他的学生们:“我每天都生活在希望之中,感觉很有意义,很充实。”
(记者团 周晓荷 李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