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匀:用我的三“感”行走“天下”
发布时间:2005.12.08

来源:记者团 编辑:陈荟君 浏览次数:1080


   如约来到交通学院船海系的办公室,和蔼、可亲的一位老师接待了我们。曾获得了两次“优秀党员”,又获“五四青年奖章”、“三育人积极分子”、“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等多种称号的老师居然是如此的具有亲和力。顿时,记者心中的那层疑虑消失得无影无踪。

    是的,对学生要有亲和感,对工作要有责任感,而在思想上则应该有一种使命感是交通学院船舶与海洋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天匀的处事原则。他用三“感”行走“天下”。 

                          亲和感:对待学生就如自己的孩子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计算机是辅助、是手段。”在李天匀看来,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就是教书育人,而对于自己的学生他都是尽心尽力,让他们学得最多的东西,但同时也不要让学生害怕你,做一个“朋友老师”。 

    “在你们心中,认为李老师与其他‘BOSS’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面对李天匀的学生,记者问到。“在我们看来,对我们学习科研的严格,对生活的悉心照顾,能与我们聊八卦消息是我们‘老板’的最大不同。”研究生葛鹏飞回答。“生活中的小细节都不放过,使我们感受到了那种亲和感,在他手下工作很舒服。”博士生严谨也是很认真告诉记者,在他眼中,李 天匀是一个能和他们拉闲话家常的朋友。 

    武汉的冬天来得总是很突然,然而突然来的冬天却使李天匀的学生们更加感受到了冬天的温暖。他自己的办公室都没有开空调,却很早的到学生们 学习的地方为他们打开空调;只要没有事,他都会呆在办公室,学生随时都可以找到他;课余生活中,他甚至与学生们一起打篮球;只要有价值的参考文献被他看到,他都会copy一份给学生;学生经济上出现了困难,他也会毫不犹豫的拿出钱来给其“解困”。对待我们有亲和感,这是所有学生对李天匀的评价。 
                         责任感:工作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因为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所以李天匀实验的规模一般较大,现场根本容不得休息。每次实验付出的不仅是智力,更是体力。而对于工作,李天匀却总有一种责任感,认为工作是他的本职,应该主动地去工作。工作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测试时吊放仪器,跪在甲板上贴应变片,李天匀总是赶在最前面。有一次,试验结构重达6吨多,高度有4米多,电线总长达3000米,而李天匀每次总是第一个到此现场,最后一个离开,每天都是一身汗。“对自己的工作和课题认真负责是分内之事,干一件事情就要努力把它干好,否则就干脆别干。”这是李天匀科研的基本出发点。
 
    记得去年年底在船池做一个实验,白天黑夜李天匀都得连续工作,一直到大年三十,春节只休息了初一、初二两天,初三马上就接着干了。支持李天匀除了其超乎寻常的体力外,更有李天匀对工作的责任感。 

    另外,他对学生非常严格,建立了每周汇报、每月大会的制度。每次学生的论文交上去,他都很快地反馈,并且对每个诸如标点的小细节都仔细地加以批改。 

                      使命感:去抗洪只是因为那是我的使命 

    已经是中共共产党员的李天匀对于自己的思想毫不放松,在实践中也毫不落后。“我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认为我是共产党员,去抗洪是我的使命。至于那些大套的话,也只是电影里才有的。”1998年,当武汉地区被洪水袭击时,李天匀第一个向院里的总支书记请愿到抗洪前线去。而且,抗洪需要的是要打赤脚,可洪水暴发区——江汉平原却是血吸虫病很常见的地方。同时,在那次抗洪中,一般的专家都只呆上一周的时间,而李天匀却主动向组织请求,在长江大堤上整整工作了17天。 

    “和平时期,没有那么多的机会给你去为百姓做事,既然碰到了,发生了,你就应该毫不犹豫的去做,冲到最前线。”98年。李天匀在抗洪中表现积极,获得了“抗洪积极分子”的称号。然而,在他自己看来,这都是应该做的,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就应该在需要你的时候站出来,完成自己的使命。(记者团 肖粟菲 李云峥)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