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赵广超 张轶
严国萍,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宝钢教育基金特等奖,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教育学会电子高教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本科教育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资源共享精品课程负责人。
她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国家科教事业,长期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不离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主持并完成纵向、政府和企业的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特别是率先提出并构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成效显著,在全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重要影响。而今,她退休不退志,继续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致力于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指导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并担任文华学院副院长。
2009年9月,严国萍获国家教学名师奖
迄今40多年的从教生涯,在严国萍教授的履历里留下了一个个坚实有痕的攀登足迹,满载着一串串桃李芬芳。她始终把当好一名老师作为毕生追求,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使命,诲人不倦,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用实际行动铸就了国家教学名师的金字招牌。
拼字当头投身科教 为人处世无愧于心
严国萍1947年出生于湖北,1965年进入华中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学习。在学校求学期间,严国萍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同时十分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谈到选择就读专业的原因,严国萍说道,当时是前往朝鲜抗美援朝参军的大姐告诉她,自动控制专业非常先进,可为国家做贡献。就这样,严国萍与奋斗了近60年的专业结缘,开始她的专业道路。
读书时,她曾自己攒钱购买零件,尝试组装收音机,一点点组装,又反复拆解,不断实验调试,最终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收音机。当和同学听到收音机传出的声音时,内心充满喜悦和自豪,也正是组装收音机等一系列试验经历让她提升了自信心和动手实操能力,同时也成为她日后倡导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思想源泉。
严国萍参观学院历史文化展
1970年从华中工学院毕业后,她前往重庆市无线电三厂担任技术员。提到这段经历,严国萍说这是在实践中学习,边工作边学习,凭借一股好学的劲头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她很快成长为厂里的技术骨干,从“红岩”电视机生产到各种技术维修,不断丰富自我经历。1974年后调入华中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任教。
在单位,严国萍是出了名的“事业狂”。她性格开朗,心胸豁达,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向来低调做人、倾心做事。不管是教学、科研还是行政管理工作,她都吃苦耐劳,克服重重困难,常常废寝忘食,如此这般几十年如一日,全年无休却乐在其中。为了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在备赛期间她与学生同吃同住,给学生们以巨大的动力支持。
在担任学院(当时的电信系)领导期间,她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投入丝毫不亚于教学、科研,对分管的教学管理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大力推动教学改革,在教材建设、教学质量提升和精品课程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与突破。白天处理行政事务,备课和科研都是在晚上和周末节假日干,即便是大年三十也不例外,往往要忙到年夜饭之前才回家。谈到管理,她始终强调领导要身先士卒,以身垂范,要有奉献精神,这样才能服众。她还长期担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一手打造了电工电子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教学基地,其成功经验被国内众多高校学习、借鉴。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创新领航实践育人
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是首先需要具备的,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以致用,能够俯得下身子、动得了手。也正是那段求学时光和四年的无线电厂工作经历让严国萍懂得了作为一个学生、作为一个研究者必须要具备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卓越的动手实践能力。
严国萍指导学生实验场景
严国萍回忆到,在华中工学院的读书经历与在重庆市无线电三厂的工作经历使自己意识到了卓越实践能力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在分管电信系教学工作时,她在全国率先提出开设并建设以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为改革核心的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将相关课程的实验单独设置一门课程,这项教学改革对电子信息学科的发展、在全国高校工程实践育人的培养影响十分深远,该项改革成果“电信学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在2001年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此基础上,严国萍和电信系相关老师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国际化办学大背景,坚持以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为平台,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相关成果在2005年再度荣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年、2005年严国萍连续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时代在不断发展,课程理念也需要不断更新。即使已经退休,她仍坚持与课程组保持交流,不断为教书育人发挥自己的能量,为电信学科高质量人才培养贡献经验和智慧。对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她认为作为老师,教学是本分,在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开展科技创新,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教师的使命;科研必须走在教学前面,科研为教学输送养分,以高质量的科研促进教学升级上水平。所以她两方面都力求做到最好。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严国萍信奉孔子所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学生,带队伍,她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示范,时刻以严谨学风和踏实作风感召学生在学习、科研道路上破浪前行。严国萍曾作为某重点项目负责人,亲自带着研究生团队实地进行工作,战高温、斗酷暑,为节约时间也受条件限制,往往是吃压缩饼干充饥。为了得到满意的结果,她反反复复地进行调试,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严国萍表示,正是这种对待事情精益求精、较真碰硬的态度使得她及其科研团队获得了认可、赢得了口碑,很多项目都是对方主动联系自己来负责。
多年的教学工作让严国萍明白教学改革、实践创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她在任教期间完成多项省部级教改项目,在通信系列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研究和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建设方面都有重要性落地成果,还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自主研发《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教学系统,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实验中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这一教学系统一经推出好评如潮,在30多所兄弟院校推广应用。
对于课程建设,严国萍总是与时俱进、精益求精。比如《通信电子线路》原名是《高频电子线路》,该课程开设时间已有四十多年。严国萍长期主持这门重要的主干课课程建设,她从来都是以做研究的态度来做教学,像制作手工艺品一样精心打磨,追求更高的教学质量和更先进的教学方法。2008年该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2013年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严国萍教授主编的本课程教材《通信电子线路(第二版)》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目前已完成25次印刷。同时她为这门课程专门研发的实验教学系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战”中练就真本领。
春风化雨广育桃李 严父慈母满园芬芳
严国萍从一名年轻的助教成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亲自教授的学生也已经成为走上三尺讲台或者在信息与通信行业成为中流砥柱和主力军,留下了一行行登攀向上、不懈奋斗的足迹。
每逢严国萍过生日,师生群就会热闹起来,一众学生,从刚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到毕业三十余年的老华工都争相向严国萍送上祝福。从教近五十年,每每谈及自己教过的学生,严国萍的语气温和中充满了自豪的同时更是洋溢着幸福。
学生们给严国萍过生日合影
严国萍与毕业学生合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电信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学科涉及知识更新很快,教师要做到“清如许”,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知识,汲取新养分,才能用涓涓知识清泉灌溉学生的心田。谈及教学,严国萍秉持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在教学中注意深入浅出,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将科研融入教学、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她讲课既有深度也有温度,统筹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感同身受,易于接收,不仅仅深受本院学生喜爱,还有很多其它院系的学生专门过来“蹭课”。她主讲的《通信电子线路》是公认的老师最难教、学生最难学的课程之一,但她总能让学生学起来更加高效、轻松。在严国萍主讲的课堂上,有一位光电学院的学生总是出现在课堂上,课后还经常请教她一些问题,她也把这名学生当自己的学生一样看待,后来这名学生毕业了逢年过节了经常看望问候严国萍,他就是合肥新青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齐志勇。
作为一名老师,不仅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科研,也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严国萍一路一心向阳,关心学生, 乐此不疲, 不断地在学生心中播撒爱心和温暖。严国萍对学生是既当“严父”又当“慈母”:在学习科研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在日常生活上体贴关心,她对学生的爱至诚至真,不偏私、无分别,对所有人一视同仁,还经常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使其安心学习。她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与同学们打成一片,经常组织同学们搞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对同学们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如给生病的同学熬鸡汤补身体,给有心结的同学做心理开导......
严国萍领取宝钢教育基金特等奖
一辈子当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严国萍对新入职的教师说到,要成为一名师德高尚的合格教师,一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为教育事业终身奋斗的信念;二是要具有教师和科学工作者的人格魅力;三是要有淡泊名利的追求和胸怀,做“燃烧着的蜡烛”,甘于奉献,将教学工作当做一项创造性工作,把自己喜欢并且乐在其中的事业当做使命,就能发掘出自己的独特能力。
为师,春风化雨广育桃李,严父慈母满园芬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
为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基地,引领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严以律己济国事,萍水相逢用真心。如严国萍所说,过去的荣誉属于过去,但执教生涯中取得的教学改革经验、研究的科学成果、培养的电信英才,都将继续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学科的发展、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