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不能回母校教书,但希望这笔基金能让更多孩子记住: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家国担当。”说这句话的,是一位有着101岁高龄、81年党龄的传奇老人——丁位西。他曾是战地医生,穿梭于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敌后游击的密林沟壑间,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包括宿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五次重要军事行动中。他也是为血吸虫病防治事业鞠躬尽瘁的专家,更是我校同济医学院(原武汉医学院)一位满怀深情的老校友。
近日,他向母校慷慨捐赠10万元,这一善举背后,是跨越世纪的医者情怀,是对母校矢志不渝的热爱。

夯土为基:东湖之畔的医学担当

丁位西在同济医科大学与老同学合影
13岁的丁位西在战火中背井离乡,于淮北卫生学校踏上“红色医生”之路。油印蜡刻的课本、彭雪枫师长的牺牲、战场上的生死救援,铸就了他以医术报国的信念。丁位西回忆道:“那时候,学校没有书本,能看的字都是油印蜡刻的,虽然条件艰苦,但老师们讲的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百年来中国遭受的苦难,让我深受触动。那时我就想着,一定要为国家做点什么。”五次战役的硝烟中,他不仅磨砺出精湛医术,更让爱国情怀深植骨髓。丁位西感慨地说,“在武汉医学院选择公共卫生专业,就是希望能像彭师长一样,为更多人带来健康。”继承彭雪枫师长“为百姓谋健康”的遗志,成为丁位西在武汉医学院求学时选择公共卫生专业的最大动力。他深知,只有将医学知识回馈社会、惠及更多人,才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1955年,30岁的丁位西以“老学生”身份进入武汉医学院。东湖挑土筑堤的岁月里,他与年轻学子并肩挥汗,将医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
“我们修的不是堤坝,是华科大人服务社会的根基”。回忆起这段时光,丁位西的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时候大家都很有干劲,虽然辛苦,但心里想着能为学校、为社会做点事,就觉得一切都值得。”回想起当年的劳动时光,丁位西表示同一块地方承载着不同代人的记忆,他很高兴当年的劳动成果可以为后辈们带来福祉。
在武汉求学的经历让丁老深深地意识到:医学的终极意义在于服务人民。此后,他投身血吸虫病防治,见证了江苏省血吸虫病基本消灭的奇迹。“血吸虫病危害太大了,刚刚解放的时候,昆山等地家家户户都有病人,肚子肿得很大,那时候每每看到都很揪心。毛主席写的诗句《送瘟神》,就是希望能消灭这个病。数十年来,我们和众多专家一起努力,到我离休的时候,江苏省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钉螺减少了90%,成千上万的病人也都治愈了。看到病人康复,才明白医学的温度。”丁位西欣慰地说。
百岁守护:红色基因的公益传承
“捐资助学不是独行,而是一代代人的接力长河。”
离休后的丁位西,并未停下奉献的脚步。他积极参与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协会的工作,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故事。“我经常跟孩子们说,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中国曾经遭受了那么多苦难,现在我们要努力让国家变得更强。”丁位西说道,“看到孩子们认真听我讲过去的事情,我就觉得很欣慰,希望他们能从中学到东西,将来为国家多作贡献。”
而此次向母校捐赠10万元用于医学发展,丁位西有着深刻的考量。“我看到很多新四军、八路军的老同志都在捐资助校,我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丁位西认真地说,“这笔钱虽然不多,但我希望能帮助卫生系(现公卫学院)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医学教育需要红色基因,希望孩子们能记住,医学是有温度的,要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除了教育守护,丁位西还在历史传承方面贡献力量。作为新四军研究会顾问,他参与考证工作,抢救宿北战役口述史。“这些历史不能被遗忘,我们有责任把它们记录下来,让后人知道先辈们的付出。”丁位西坚定地说。他热爱书法,书法作品中也满是红色记忆。他曾将《七律·长征》手书捐赠给档案馆,用笔墨传递着对革命先辈的敬意。
薪火不灭:寄予后辈的殷殷期盼
"爱校爱国不是口号,是代代相传的行动。"“当年彭雪枫师长用生命守护根据地,今天我用退休金守护母校。华科大人爱校从不是独行,而是一代代人接力的长河。”丁位西深情地说道。他认为,10万元虽然不多,但代表着他的一片心意,未来如果自己经济允许的话,他还会为母校捐赠更多。“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校友为母校做点事,大家一起把母校建设得更好。”丁位西满怀期待地说。

丁位西始终牵挂母校,期盼重走东湖大堤,再看一眼青春奋斗之地。“我很想念母校,想再去看看当年学习和劳动的地方。”他赠书予学生记者,细心地备好点心,叮嘱道:“华科大学子要胸怀家国,用专业能力报效社会。”这份关怀,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新一代的成长之路。
丁位西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医者仁心,家国情怀。从战地到校园,从青丝到白发,他以行动书写跨越世纪的奉献史诗。这份精神,将如东湖之水,滋养一代代华科大人,在新时代续写属于他们的担当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