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毕业季·优秀学子】紫菘12栋413寝室:"学术方舟"的青春航迹
发布时间:2025.06.18

来源:学工部 编辑:张雯怡 浏览次数:

紫菘12栋413寝室是物理学院闻名遐迩的“学霸寝室”,更是4位华科大学子的“学术方舟”。在这方小小的天地,李曦、王振浩、项骏奕、邹家璇,怀揣物理梦想,以汗水为墨,青春为笔,共同书写了“全员保研”的奋斗故事。如今,他们将奔赴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高能所、中科院上光所深造。



4年前,性格各异的4个大男孩在413寝室相遇:沉稳睿智的李曦、热情开朗的王振浩、思维活跃的项骏奕、温和坚韧的邹家璇。共同的物理理想将他们凝聚,而“全员保研”的种子,在入学伊始便悄然埋下。他们深知,顶尖学府的通行证不仅需要优异的课业成绩,更需要科研与竞赛的硬核实力。大二伊始,4人便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更广阔的学术天地。


项骏奕将目光投向国际舞台,挑战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面对陌生的领域和严苛的时间限制,他与队友日夜鏖战,三天三夜近乎无休。困了就在桌上趴一会,醒了继续建模、编程、写作。最终,他斩获H奖(Honorable Mention)的荣誉,随后又在国内赛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再获省三等奖。后来,他又对理论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先后在基础物理研究所龙江、秦溱老师课题组学习,主动先修了量子场论、广义相对论等高年级核心课程。在秦溱指导下,他对粒子物理中的CP破坏开展研究。


王振浩则在数学与物理实验的竞技场上展现风采。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赛)中,他凭借扎实功底和精心准备,荣获省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团体赛)中,他与队友配合默契,最终斩获国家三等奖及湖北省创新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在科研方面,王振浩选择了凝聚态物理实验方向,参与了重费米子金属化合物研究。他利用助熔剂法合成奇异的金属单晶,并通过精密的输运测量、核磁共振(NMR)等手段,揭示这些特殊材料中隐藏的物理性质。


李曦与邹家璇共同加入了物理学院超快光学研究团队,却选择了不同的方向。李曦专注于强场超快光学领域,在导师指导下,利用世界上最快的“相机”——阿秒激光脉冲,致力于捕捉电子运动的瞬间,探索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最前沿,挑战微观时空测量的极限。他不仅负责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更担任了本科生科研创新基地负责人。邹家璇则投身纳米光子学研究,探索在人工构造的光子晶格中模拟奇妙的凝聚态物理现象,在微观尺度上“设计”光的行为。


科研之路并非坦途。实验的反复失败、代码的莫名报错、理论推导的卡壳,成为413寝室成员都曾面临的难题。每当有人陷入低谷或遇到瓶颈,寝室便成为最温暖的避风港,室友成为了强大的智囊团。“别急,我们一起来看!”“上次我遇到类似问题,试试这个方法?”“走,去操场跑两圈,换换脑子!”互相的安慰、鼓励、头脑风暴,甚至是一起去健身房挥洒汗水解压,成为他们渡过难关的力量源泉。


3年的汗水与智慧,终于在盛夏结出硕果。大三暑假,413寝室的成员各自奔赴心仪学府的夏令营。李曦率先传来捷报,凭借出色的科研积累和综合素质,获得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优秀营员”资格。紧随其后,项骏奕和邹家璇也分别收到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抛出的橄榄枝,双双荣获“优秀营员”。王振浩也如愿以偿,获得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的“优秀营员”称号。


当最后一份offer尘埃落定,4个大男孩在寝室里相视而笑,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当晚,他们用一顿酣畅淋漓的聚餐庆祝这来之不易的集体胜利。这一刻,是对过往一千多个日夜拼搏的最好犒赏,是“全员保研”梦想的圆满达成。



从初入校园的青涩,到军训场上的汗水;从课堂上的求知若渴,到实验室里的孜孜不倦;从竞赛中的并肩作战,到挫折时的相互扶持。李曦、王振浩、项骏奕、邹家璇用行动诠释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春豪情。紫菘12栋413,这间平凡的寝室不仅承载着四位华科大学子的科研梦想,更见证了他们共同奋斗的青春故事。在这艘“学术方舟”上,4个年轻人正以青春的加速度,向着科学研究的星辰大海破浪前行。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