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毓义(1917-2007)是热能工程专家,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首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首批博士生导师,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前身)的开创者。曾获全总首届“五一劳动奖章”、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马毓义教授照片(1993年)
马毓义教授燃烧自己,奉献一生,为热能工程重点学科、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留下了开创性的业绩。华中科技大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正是因为马毓义等老前辈努力拼搏、辛勤工作,为学校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奉献燃烧 服务社会
马毓义长期从事燃烧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直奋斗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他知道工科研究最终要落实到工程运用上,研究燃烧技术要用燃烧理论来解释和指导。他很早就领衔成立了燃烧理论研究室,带领学科专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为学校的第一批研究生指导教师,马毓义从零开始,一边认真教学,一边从事科研。
没有教材就自编教材。从1955年到1968年,马毓义为满足教学需求编译出版多部专业著作,如《锅炉燃烧过程》(1957年出版)、《工业热工学》(1960年出版)、《锅炉机组热力计算标准方法》(1968年出版)等,特别是由他最先引进翻译出版的《锅炉机组热力计算标准方法》堪称经典,为中国锅炉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还著有《锅内过程》《燃烧理论》等专著。
没有设备就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室所需的设备都是马毓义动手设计的,为此经常忙到深夜两三点才睡。虽然工作很累,但想着能多干些事,多为国家作一些贡献,也累得高兴。
就这样,从1961年到1965年,马毓义完成了锅炉内置式旋风分离器和燃油正压燃烧技术的研究;从1973年到1977年,完成了国产第一台60万千瓦燃煤锅炉的设计和燃烧器及燃烧系统的模拟实验,研究燃烧锅炉炉膛气流特性、燃烧器特性和二次风分配。
1979年,马毓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决心要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才能都贡献给党的事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现代化,能源要先行。针对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马毓义教授认为,加快能源开发是一方面,节约能源、充分利用能源也是重要的一方面。他决心让自己的燃烧研究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提供更多的能源。于是,他下决心要解决火电厂锅炉燃用劣质煤问题。
马毓义一头扎进资料室,查阅了900多篇国内外资料,掌握了国内外燃烧理论方面的科研动态。同时,他不顾身体劳累和恶劣环境,克服了各种阻力和困难,和同事一起奔波于湘、鄂、赣等省的几个火电厂进行实地调研。
1979年,他发明了劣质煤稳燃器。通过几年的研究,经过实验室和在江西信丰、湖南岳阳、湖北黄石等电厂的多次试验,最终取得了成功。这项研究成果,利用尾迹回流区所产生的压力梯度卷吸高温烟气,加强边界层热质交换,促进煤粉着火和稳定燃烧、充分燃透,大大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约3%~5%),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5个电厂的6台机组中试验,共节约煤6.5万多吨、节油1.1万余吨,直接经济效益达565万元。由于节煤节油、稳燃调峰效果显著,劣质煤稳燃器很快推广到13个省区的50多台锅炉上,三年就节煤节油合计5800多万元。

马毓义教授指导钝体燃烧器试验

马毓义教授在科研组工作照
马毓义的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劣质煤的燃烧问题,加快了南方各省能源(不易燃烧的劣质煤)的开发,改变了北煤南运的局面,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将飞灰、炉渣的含碳量降低约30%,大大减少了污染,使我国在劣质煤燃烧技术方面站在了世界前列。
廉明节俭 情系科研
马毓义教授在条件艰苦、没有经费的年代,带头投身科研,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上,做出了廉明而节俭的决策。他们通过帮助一些火电厂修复完善改造老旧低效的机械设备,努力筹集科研经费,并全部用于科学研究工作,再用科研成果解决电厂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形成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新局面。例如,他的团队帮助内蒙古、东北、海南等省份的各大中小型电厂安装钝体燃烧器(大约50000元/台),将筹集的科研经费全部用于科学研究,助力韶关电厂研究设计新的燃烧器,成功解决了因锅炉结胶而不得不两三天停炉打胶的问题。
在马毓义的带领下,实验室形成了良好科研环境。课题组成员共发表百余篇论文,并与国内外学者建立广泛的联系,为能源学院的发展和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经专家评议,马毓义领导的电厂热能动力及自动化专业被国家教委定为重点学科;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燃烧研究室获得多项国家级及省级奖励。1988年,国家计委和教委批准在我校建立我国第一个煤燃烧国家实验室。
心系事业 甘为人梯
马毓义始终坚持在科研第一线,绘图、车工,和学生工人打成一片,没有半点架子。他在担任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副院长期间(1979.09-1984.12),也只是每天上午到学校办公,下午还是在实验室和大家一起计算、绘图、做试验,晚上阅读文献资料到深夜一两点,节假日从不间断。
无论教学还是工作,马毓义都让人如沐春风。他充分调动同事后辈的工作积极性,把研究室熔炼成团结、向上的集体。在成绩面前,马毓义教授总是退居幕后,把中青年教师推到前面。为了给同事们的学习和写论文提供帮助,他经常参加试验,亲自撰写调查报告、研究过程、课题讨论和工作计划等事务性文章。当试验有成果后,他就选好课题,拟好论文提纲,让老师们先去写,然后再帮忙逐字逐句地反复认真修改。经他仔细修改的论文数不胜数,但鲜少署上自己的名字。他放手让后辈去干,自己甘当配角,向外界介绍成果时,总让其他同志宣读论文,而自己只介绍国内外科技动态和感想。当科研局面逐步打开后,马教授除了参加必要的会议外,其他学术会议都让同志们去参加,去宣读论文,在实践中对教师和研究生进行锻炼,培养出一批中年教授和副教授,搭建出了优秀合理的科研梯队。
马毓义倡导“稳妥务实”的作风,强调“不好高骛远,要一步一脚印”。他要求学生要掌握燃烧的基本理论,了解燃烧的基本现象,先在校内通过多个实验平台做大量的实验,然后建立模型并反复验证,把功夫做深做透,才能去电厂做实验,并坚持要在现场反复收集数据以确保技术可靠性。马毓义认为,一旦锅炉出了事故,责任重大,所以试验只许一次成功,不能让工厂承担风险。马毓义教授以身作则,经常亲自到生产第一线指导学生,处理各种疑难问题,哪里艰苦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严格的科学训练使大家受益匪浅。浙江大学岑可法院士回忆说:“马老师以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拼搏奋进的精神感染着学生,启迪着学生的智慧。”
马毓义不辞辛劳躬耕讲台、献身科学,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以身作则、甘为人梯,为学校一代又一代青年教师的成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爱生如子,言传身教,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学术骨干和带头人,许多学生已成为对国家有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教育界、企业界领军人。
马毓义一生看事业重如山,视名利淡如水,是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典范,为晚辈后学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大家奋发前进,是一座不朽的师魂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