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三标】杨仕鑫:以少年热血铸深蓝信仰
发布时间:2025.07.01

来源:宣传部 编辑:范千 浏览次数:

■ 记者团 任可 徐嘉露


从踯躅的青涩学子,到专业第一、国家级竞赛的核心成员;从实验室数据库的“演算工匠”到深海疆域的“追光者”。他用行动进行着船舶领域的技术远征,他就是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校三好学生标兵”称号获得者、船海学院船卓2201班杨仕鑫。



深蓝起锚


在江南造船厂的船坞旁,挤着无数个戴着小黄帽、穿着制服的工人。作为实习生,杨仕鑫正在草稿纸上不停地记录着某舰艇的测试数据。不远处,工具焊接的火花不断迸发,与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演算公式相交织。工作环境里,鼓风声、焊接声不绝于耳。繁多、复杂的实习任务;闷热、高压的工作环境……杨仕鑫坦言道:“全人工的一线生产环境是这样的,我当时确实有些被劝退了。”但他没有后退,“相比于心中对船舶想向往,眼前的困难都是微不足道的”。


杨仕鑫自幼对船舶方面就比较感兴趣。高中时,学校招兵入伍海报上“海洋强国”这个充满力量的号召已在他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让杨仕鑫对未来规划有了大致的方向。如愿进入华科大船海学院后,他也曾在刚进大学时有过一阵迷茫期:身份上的转换、认知的不足、环境的陌生都给他带来压力,网络上的信息铺天盖地地袭来:专业就业前景、薪资待遇等问题晃动着他的心。


“我的初心还在吗?我究竟想做什么呢?”现实因素企图模糊他的本心,他坐在讲台下方,分针走过一圈又一圈,老师讲得津津有味,粉笔灰簌簌掉落在眼前。他在课上的每一行字、每一个符号里探寻和叩问着自己的本心。每一期黄群讲坛他都没落下,每一次的课程设计自己都悉心打磨过。他自学相关软件,从MATLAB到COSMOL、从ANSYS到UG,工程图纸堆起来一层又一层。


“强国之路、青年何为?我觉得就是要凭着心里的热爱以及那股非做不可的劲儿。”在跟老师专家交流的每一秒、在课程设计的每一刻、在去实验室研究所学习的每一步都在坚定着他的想法。



深海潜行


晚上十点多,桌上的文件堆叠如山,电脑上声学相关的一长串文献依旧等待着杨仕鑫。大一下学期,他第一次参加国家级比赛——第十二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课本知识与比赛的内容完全是两样东西。”当时团队正处于前期理论准备阶段,彼时才学了一点微积分和大学物理的他有些吃力,一千三百多页的声学课本,比厚重的大学物理教材还要厚两三倍。为了按期推进参赛进度,杨仕鑫每天制定阅读计划,晨起研读技术规范,整理超百页的算法笔记。在图书馆、在寝室,一页一页地摸索与记录。杨仕鑫将项目研究融进碎片化时间,为了查阅相关资料,他几乎翻遍了资料库、数据库——振动声学的理论公式是什么?声辐射理论又是什么?能不能够通过数学方程实现振动与噪声的相互解耦?武器发射轨迹的噪声场是什么样的?能不能预测?如何分析它的噪声场?如何控制它的噪声传播?两三个月的时间,团队将百篇文献精炼成了一个个关键技术指标。


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中期仿真项目的制作也是一大难点,他们需要研究声诱饵导弹发射后产生的噪声场、其发射后周围的流域场产生的动声压变化等。团队天天往实验室跑,从早上一直待到晚上一两点,只为了确认屏幕上的噪声频谱图与实验数据的吻合度是否提高。“流域场本身很复杂,要考虑流体的质量,包括它的阻力、浮力以及各种空气气泡等。”由于设备性能不够,他们只能去研究所借器材,两地的辗转使得团队都有些吃不消。“说真的,其实是有想过放弃的,但我本身的性格是不想服输的,跟老师学长学习了很久,我不会放弃的。”反复校准实验计算,废寝忘食调试设备……最终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团队荣获第十二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特等奖。


如果这次经历是他的竞赛启蒙,那么后面就是“反复试炼”了。2023年10月,杨仕鑫所在的队伍参加了数控加工技能竞赛,运用多轴的数控设备去加工零件,用机床在铝块上设计图案。“最基本的就是要学会怎么编代码。”他们编制知识网络,解析轨道设计、切削刀的行进路程,在UG中搭架虚拟模型,反复统计力求达到期望值。2023年暑假,团队参与声辐射系统控制研究,在实验室中做仿真实验,实验结果随机性强、文献难以复现、振动与辐射声场的物理关系难以用理论构建等问题深深困扰着他们。团队不断修改方案,一次次尝试,最终采用统计学的原理,分析实验数据的统计特性,并将振动模型简化,成功构建了振动与噪声两者之间的解耦关系。


一次次在竞赛中的磨炼,让杨仕鑫褪去了青涩的外壳,从跟在老师同学身后的腼腆少年,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踏海向前


参与了多项比赛、荣获多项奖金荣誉后,杨仕鑫突然发现人生价值不只有“成绩荣誉”这一个支点。于是,他成为了益路华中大系列的第一批志愿者。早上七点到七点半,下午四点到四点半,杨仕鑫认真驻守在岗位上,为孩子们的安全保驾护航。“谢谢哥哥!”偶尔有些小孩会因为害怕而牵起他的手,有时他发现自己的手中多了一颗糖。这些微小的举动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让他明白自己不仅仅是在完成一项志愿工作,而是在守护信任、传播善意。


除了志愿活动,杨仕鑫也主动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攻关任务,在追寻先辈足迹、深入制造一线的过程中,逐渐找寻属于自己的“道”。参观701、719研究所,他感受到了先辈们的筚路蓝缕,黄群师兄不顾个人安危抢救设备而牺牲的事迹激励着自己的成长;参与声辐射控制系统研究,他致力于帮助改善船员们的生活环境;蹲守制造车间,他攻坚克难,与数据参数相抗衡;赓续先辈精神血脉,缅怀黄旭华院士,他挥笔写下“深海无垠,但信仰有光”。



“废寝忘食,不停不行,就是不停的去尝试,不停的去学习,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杨仕鑫的笔记扉页写着这么一句话。这个年轻人用扎实的数据和笃定的脚步丈量着自己的前途,构建自己的坐标系,在那里闪烁着这位华中大学子的不灭之光。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