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刊登2023-2024学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从全国二十余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
从初入实验室的憧憬新人,到站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背后的攻坚者,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生房文生的五年科研路,是对初心的坚守、决心的践行、恒心的磨砺。
梦想萌芽:镜头下的种子
2019年,房文生初入华科大攻读硕士。实验室里,他见证了师兄师姐在燃料电池领域取得突破的激动瞬间,并幸运地“入镜”了纪念合影。镜头闪下的一瞬间,房文生心中便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也要创造属于自己的科研成就!这颗种子,成为了他科研征途的初心。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将目光锁定在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技术。这项技术有望将温室气体CO2转化为有价值的燃料和化学品,是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如何实现高效稳定的二氧化碳电解运行,是领域内面临的重要难题,也成了房文生决心要啃下的“硬骨头”。
三年坚守:长明灯与最强后盾
刚接触这一领域时,房文生倍感压力。为了弥补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实现实验上的关键突破,他几乎每天早晨第一时间来到实验室,直到最后一刻才离开,一周七天几乎都在实验室度过,这种坚持持续了整整三年。实验室的灯光,成了他奋斗的无声见证。
三年里,房文生目睹同窗陆续毕业,而自己的难题尚未攻克,焦虑也曾如影随形:“我的努力是否真的会有所回报?”幸运的是,他并非孤军奋战。深夜零点仍在辅导优化实验的导师、大年初一仍在协助补测数据的同门,都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导师夏宝玉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团队的精诚协作,给了他迎难而上的勇气。
百折不挠:递交“华科大答案”
2022年,房文生三年奋斗的重要成果——“构筑新型二氧化碳电解系统”初具雏形。然而,向《自然》投稿后却遭遇拒稿。编辑认为研究“缺乏一定的实用性”。三年的坚持换来“当头一棒”,房文生的失落不言而喻。
夏宝玉教授的鼓励让他重燃斗志:“拒稿是科研常态,我们要解决实用性问题,做到切实减碳。面对困难,要敢于迎难而上,打败它!”于是,房文生重新审视实验设计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聚焦实用性和稳定性提升,寻找推动技术落地的真正突破口。

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攻坚和高强度优化,团队实现了重大突破:二氧化碳电解稳定性从十小时到五千小时的飞跃,电解系统规模实现了近四十倍的放大,在多项指标上刷新了世界纪录。

2024年,这份恒心浇灌出的硕果,终于登上了《自然》期刊。房文生用详实的数据和坚实的应用潜力(近2万字、96页的回复意见),赢得了国际顶尖同行的认可。这不仅解决了关键的科学与工程难题,更找到了推动技术落地的真正突破口。这不仅是一项科学突破,更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华科大答案”。
厚积薄发:在突破中践行担当
这份源于初心、成于决心和恒心的突破口,带来了丰硕成果:房文生以(共同)一作在《自然》《德国应用化学》等顶刊发文7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作为华科大唯一学生代表,亮相2024年“青年科学家502论坛”;研究成果获《自然》期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新华社等国内外权威媒体广泛报道,彰显了科技服务国家战略的价值。

五年后,同一个实验室,相似的镜头再次对准了欢庆的人群。这一次,房文生站在人群中心,笑容沉稳而自信。两张照片,定格了同一个空间里跨越五年的时光,更见证了一颗纯粹初心的生根发芽与璀璨绽放。

站在新起点,房文生初心不改,决心更坚:“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华科大学子,我将紧握时代的接力棒,扎根于能源存储与转化领域,矢志以科研成果报效祖国!”。他将继续保持探索的恒心,在推动CO2还原技术更高效、更经济、更大规模应用的新征程上,寻找下一个突破口,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