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健:《诗经》的美学世界(上)
发布时间:2022.04.18

来源: 编辑:张思晗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4月12日晚7点,华中科技大学第2438期人文讲座于线上举行,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周春健带来了一场题为“《诗经》的美学世界(上)——《诗经》里的声音”的讲座,从听觉的角度带领师生走进《诗经》的美学世界。


周春健列举具体观点,来展现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诗经》中声音的关注与理解,表明了声音对于理解《诗经》与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本次讲座以讨论宽泛意义上的美学世界为背景。


在谈论《诗经》里的声音之前,周春健首先阐述了上古用耳之道,并说明了该道与《诗经》的产生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上古人重视听觉,这是由当时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他们多依靠听觉来接受和传播社会知识。而在最重要的神圣仪式中,人们也习惯运用声音同神交流。耳朵被视为与神灵交通的器官。因此,作为以音乐歌诗沟通人神的中介者,瞽矇在当时受到重视,并对《诗经》的产生与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周春健借用具体的诗句表现了《诗经》中不同类型的声音。一是对于自然界声音的摹拟,如描写鸟鸣的“关关雎鸠”,表现虫鸣的“喓喓草虫”,以及摹拟鸟兽动作和自然现象声音的描写。二是描写人类活动及言语的声音,如《周南·兔罝》中,“肃肃兔罝,椓之丁丁”对捕猎时的声音做了精准的描写,除此之外还有对作战、驾车、生产、建筑等活动声音的描写。而“女曰鸡鸣,士曰昧旦”等诗句也通过人的言语对话形象地体现了其生活化的特征。三是《诗》在仪式活动中的乐声。《诗》最初之应用,主要是“音乐”形式,而不是“文辞”形式。而这些乐声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让人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真切的触摸。


周春健从古典学的角度分析了《诗经》之声音与政治教化的关系。他强调,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理解《诗经》中的声音。通过对孔子与儒家教化思想关系的阐述,他点明“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而这种诗教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理想人格的选择,也在客观上对铸塑非阳刚的民族文化性格产生了重要作用。


周春健通过举例具体阐释了《诗经》中的声音与诗意表达、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关关”为雌雄相应之和声,体现情感真挚,并以此呼应君子深厚的情感。“喓喓草虫”中的“喓喓”则是草虫鸣叫之声,其包含了秋意渐浓与妇依于夫的伦理规范这两层含义。对于“习习谷风”的“习习”,学术界存在“和舒”与“呼啸”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解,但都从深层次批判了丈夫的暴虐无常,对良好家庭做出了规范。“呦呦”在“呦呦鹿鸣”中则指群鹿和鸣之声,展现了君臣上下良好的政治生态。


周春健指出,从巫觋到人文,声音兼具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只有博物多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经》里的美学世界。他还进一步引申道,制礼作乐离不开殷周之变时的“声音革命”,这与古今中西声音的问题也有共通之处。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