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超:历史学的魅力
发布时间:2023.04.20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程韵钦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通讯员 莫诗雨)4月17日晚,华中科技大学第2480期人文讲座于线下举行。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原校长,陕西省社联名誉主席,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赵世超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历史学的魅力”的讲座。



赵世超讲述了自己选择历史学的契机。他认为,历史学是学习各个学科的基础,要学好其他学科首先要学好历史学。并且,历史学是“明白学”,学习历史可以让人积累经验教训,逐渐养成以历史唯物主义看问题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并且要求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另外,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问题,要解决问题,不仅要了解现状,更要了解历史,才能找到根本的、科学的、系统的解决办法。


赵世超以历史学家何炳棣的科学成果来说明历史学的魅力。第一项研究成果是何炳棣的《明清社会史论》,书中提出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着一种机缘机制。中国古代社会虽然发展缓慢,但这一机制使得下层人士可以不断地补充到官僚队伍中去,因此古代社会才能不乏活力而长期存在下去。书中还对科举制度的存在作出了解释。虽然到了后期,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它的出现仍是进步的。


第二项研究成果是《扬州盐商——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的研究》。书中提到,两淮的盐业利润非常高,商人获取利润后常进行“炫耀式消费”。何炳棣认为,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是中国古代社会存在一种“贵大于富”的特殊评价机制,因而有了商业资本不等于有了资本主义。


第三项研究成果是关于人口与农业作物的研究。该研究表明,古代的土地册和人口册所记录的数字是经过折合的。关于真实的数据,何炳棣认为唐代人口数的最高峰不超过五千万,直到宋代才出现了第一次高峰。他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农作物的引进。


第四个研究成果是黄土与中华文明的本土起源。这项研究表明,我国古代的文明属于“小河文明”,不存在定期泛滥的问题,先民们也没有定期移居。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何炳棣提出黄土具有自我加肥的能力。因而中华的文明是黄土文明,是本土形成的。


赵世超介绍了何炳棣晚期的研究。晚年时,何炳棣的研究转移到思想史领域,写了三篇文章——关于《孙子兵法》和《老子》的三篇考证,其研究成果也非常重要。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