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薛欣琳 吴思佳)4月17日,华中科技大学第2515期人文讲座于梧桐语明德报告厅举行。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为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何以中国——地理气候与人类文明变迁”的讲座。社会学院狄金华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讲座开始前,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欧阳康教授致辞。他回顾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历史,表示自1994年开办人文讲座以来,已有两千余位专家学者走进华中科技大学。人文讲座的开展旨在提升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他代表华科大对温铁军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长期以来支持文化素质教育事业的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感谢。
讲座伊始,温铁军教授以世界各国的历史演变历程切入,发出“东亚何以形成”之问。他通过分析中国的地理气候条件,指出地理气候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华文明的出现离不开长江、黄河流域的水文与气候条件,而长江沿岸于一万两千年前已有文明诞生。温铁军教授结合历朝历代中国历史,论证了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农业文明历史演进之间的密切联系。
当扩大到人类文明的范围时,温铁军教授详细对比了中国和欧洲的地理气候条件,进一步指出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明特质。人类文明史上最主要的根源是东西两个“两河”,即以西亚小两河流域为根基发展起来的以小麦为主的窄流域农业文明,社会文化在此基础上演化为一元论思想表达;以东亚大两河为根基发展起来的东方文化则因复杂的自然条件更具文明多样性。中国万年农业从起始之际就体现着生态文明的多样性,并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哲学思想的多元论,以及多神共存互不排斥的、乃至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信仰体系。
在此基础上,温铁军教授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特质决定了中国的三大特征:其一,中国空间上分布广阔,覆盖了众多地理气候带,因而产生了作物多样性等;其二,在基层构建了具有三生合一(生产、生活、生态)内涵的农业与定居相结合的生态文明;其三,形成了东亚社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基本理念。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存在着一种传导机制,越是单一气候,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越弱,文明社会遭遇到的外部性风险越大,早期中国的北方粟作和南方稻作两大衣业体系涵盖的地理面积非常大,这赋予了中国早期农业文明宽广的基础和广阔的回旋余地及抗风险力,使中国得以长期维护农业社会的稳定。
在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温铁军教授详细解答了各个疑问,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狄金华教授对温铁军教授的精彩讲座及耐心解答表达了感谢,期待更多的同学能关心、参与人文讲座,并希望华中科技大学人文讲座能走出校园,惠及更多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