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旭:唐诗的旅行
发布时间:2024.04.25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余锁湘 耿璇)4月23日,第2517期人文讲座于东九楼D115举办。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首届文学批评博士、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朗诵协会会员曹旭教授为师生带来一场主题为“唐诗的旅行”的讲座。



讲座伊始,曹旭饱含深情地说:“中国是一个‘诗国’。”他指出了两大原因:一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将“诗、书、礼、易、乐”视为核心,在十三经和四书五经中,“诗”位居第一;二是中国唐诗巨大而辉煌的成就。


随后,曹旭带领听众踏上了唐诗之旅,从六个方面展示了盛唐时期的辉煌画卷。他介绍了唐代的三位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这三位诗人分别代表了统治中国千年的思想——道家、儒家和佛家。李白展现了道家的自然飘逸,杜甫怀着儒家的忧国忧民之情,而王维则体现了佛家的空灵禅意。关于唐诗的四大时期——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曹旭认为,初唐清新脱俗,如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盛唐则璀璨辉煌,如李白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中唐在经历安史之乱后,社会风气尚讽谏,例如白居易的“汉皇重色思倾国,欲语多年求不得”;晚唐则幽微美丽,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他还强调了唐诗的特点,认为其结合了情感与景象,是“情景交融,兴生象外”的。


曹旭以李白和苏轼为例,指出了唐诗和宋诗的区别。李白看到的是风景之山,展现了壮阔雄伟的景象;而苏轼所表现的是文化之山,凸显了情理结合的理趣之风。他总结道:“太白之诗,天上之诗,阳光之诗,诗人之诗,是唐诗也;东坡之诗,文化人之诗,哲人之诗,宋代之诗,此唐宋诗不同也。”此外,曹旭还指出了唐诗的全球影响,例如早已传至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地,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讲座的尾声,曹旭与听众一同朗诵了他的原创作品《山寺》与《客寮》,感受诗意与人生的共鸣。他以由孟郊《游子吟》生发创作的《祖母的灯》作为结束,强调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对诗歌的重要性。



在分享主体内容后,备受启发的师生踊跃发言提问。曹旭对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他重点强调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观点,结合自己的阅读与创作经验,为现场师生学习古代诗歌作品提供了经验与指导。


曹旭向优秀提问者赠予签名书和书法作品,并与获奖者及现场全体师生听众合影留念。他通过这场讲座生动展示了唐诗的魅力,激发了听众对诗歌的兴趣。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