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薛欣琳)10月24日,第2533期人文讲座于东九楼D107举行。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杨逢彬带来了一场题为“《论语》、《孟子》词语考证趣谈”的讲座。
杨逢彬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作为讲座的开始,逐一评判五种句读方式,最后点明了该句话的正确读法。“可”字是理解该句话的关键字眼,杨逢彬指出,世界上所有语言都有同一发展趋势,即表示客观可能的词类有极大可能发展为表示主观意愿。因此,需回到当时“可”的语境,才能对此有正确的理解。此外,亦可从句式角度分析此句。“民可使由之”的读法,在孔子时代的语言中带有普遍性。如《论语·雍也》中“雍也,可使南面”等,此类句式在先秦典籍中屡见不鲜,足以证明该句式更具信服力。对于“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句,同样有一个关键字眼——即“忍”。这一章的“小不忍”,其意义当为“小小的仁慈”。从《论语》成书时代直到汉初,当“忍”不带宾语且受否定副词“不”修饰时,通常表示“忍心”的意义。如《左传·昭公十三年》中“余不忍也。”其中“忍”字,即是力证。
杨逢彬评析了赵纪彬《论语新探》中将“有”训为“域”之观点。他指出,先秦文献中存在着大量“有…无…”句式的例证,又有“有备无患”等成语,因此可以推断“有教无类”也符合这一句式,赵纪彬将其训释为“奴隶主贵族对于所域之民施行的教化,发布的教令,以及军事技能的强制性教练”,并不妥当。
而大家耳熟能详的《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句,其释读同样有诸多争议。其中,因“身行”“行身”屡见于先秦典籍,杨逢彬主张读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若读为“行拂乱其所为”,则“行”为一主语之外的主题语,意为“在行为(或行动)上扰乱他的所作所为”,这纯属画蛇添足,因为“行”与“所为”语意重复。
在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举手提问,现场气氛热烈。对于“在理解古汉语时,如何避免用现代汉语的思维理解古代汉语”的问题,杨逢彬建议在学习古代汉语时,要正确使用工具书,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同学,可以通过挑选出版社,如尽量选择上海古籍与中华书局等出版社,筛选工具书及相关书籍。而对于“如何将现代技术应用到古籍理解及研究”这一问题,杨逢彬指出计算机的发展极大地便利了语言学的研究,除了提供语料检索的便利,也拓宽了研究的边界。
回归经典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不二法门,通过杨逢彬对《论语》、《孟子》的详细解读,同学们纷纷表示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当下的学习生活也有了更多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