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向变而生,乡村重构——熟人社会到陌新社会 兼论乡村社会新型共同体建构
发布时间:2024.10.17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念瑜)10月15日,第2532期人文讲座于东九楼D101举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应邀作报告。雷老师结合团队的实地调研结果,为师生带来了题为“向变而生,乡村重构:熟人社会到陌新社会——兼论乡村社会新型共同体建构”的精彩讲演。



讲座开始时,雷明以设问的方式引入话题:“为什么我今天会在这里给你们讲乡村讲人文?这是因为国家需要我们,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详细引用了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于乡村振兴的相关话语,强调了乡村作为我国自古以来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和时代共同进步、共同变化的主题。


接下来的时间里,雷明将讲座分为七个部分来详解乡村。前两个部分他用鞭辟入里的话语展现了现代乡村面对的最大困境:社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随着居民的流动,原本稳定自洽的农村结构出现裂痕,作为基础产业农业生产地的农村“只出不进”。他指出,现在的乡村“多地少人”,随着妇女儿童老人的离开,乡村由“劳动力的蓄水池”演变为“缺水的农业地”。在许多地区,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比例逐渐失调。这破坏了费孝通先生总结的“由人与人之间私人关系,例如血缘和亲情,而构建起来的关系网络”,也即熟人社会,取而代之的是雷明所说的“居民主体多元化、就业结构多样化、生活方式多彩化”的“陌新社会”。


在其他几个部分,雷明提出,要将这样的新社会建设好,就需要构建乡村社区新型共同体,使乡村成为以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具有一个共同目标且涵盖社会治理和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的有机整体。他认为,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瞄准共同富裕下文明振兴的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制度和经济,实现市场、政府、农民三个主体的和谐共处,做好路径突破和产业融合。他强调,解决农村问题的必须条件是清醒、全面而深入地认识中央关于“三农”任务的第二次指示,左到“以变应变”,坚持面向现代化的农村改革。在最后,雷明回归中心,强调这一切努力的目的都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百年大目标,并鼓励同学们了解乡村,积极投身祖国大地的振兴事业。



雷明的讲座引发了众多师生的思考。在提问环节,不同专业的师生就本专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踊跃发言。这一环节将讲座理论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听众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乡村新型关系的变化,也激励了更多同学立志为祖国的百年目标贡献力量。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