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郝哲 郑佳璐)11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第2535期人文讲座在东九楼C103举行。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昆剧团当家闺门旦沈昳丽为在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从古典名篇到当代剧场——谈《牡丹亭》《琵琶行》的昆曲演绎”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沈昳丽讲述了儿时与昆曲结缘的故事,感慨于历史上昆曲的盛放。通过分享《昆曲日知录·幽梦谁边》的创作历程,沈昳丽回望了昆曲600余年的发展历史,呼吁大家珍视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不忘初心,靠自己的触碰,对文化、历史与艺术进行反思。关于“当代生活为什么需要600多年的古戏曲”这一问题,她认为并没有标准答案,并提出“若非职业相关,那么戏曲和大家又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戏曲的根在每个人的心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沈昳丽强调,“我与角色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段都会有不同的气息相通,所以角色并不真正存在。表演是为了发现自己,为了体会生命,为了探寻自我的存在。”她进一步指出,传统戏曲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言传身教。与电影创作不同,“《牡丹亭》是故交,也是新相识”,戏剧舞台的表演艺术每次演出均可通过经验和状态加以修正。剧场演出的同时亦离不开与观众的互动,所以与角色的关系会发生变化。谈到《牡丹亭》这部作品时,沈昳丽介绍了作者汤显祖和目录五十五折,展示了戏曲界“鸿篇巨著”的写作艺术,其后引出戏剧“临川四梦”和典型片段的讲述。随着背景乐响起,沈昳丽带来了精彩动人的戏曲演绎,台下师生纷纷赞叹,掌声不断。她也回忆了昆剧《琵琶行》在舞台演绎的过程,将“琵琶女”活动的重要片段进行拼接,还原了白居易的艺术写法,又将故事续写开来,令人回味无穷。
沈昳丽提到,传统戏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变。每个人的理解和表达都是独特的,这使得每一场演出都充满了新鲜感和生命力。“当我们扮演一个角色时,实际上是在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在与角色共同成长。”
在互动交流环节,针对如何在表演中塑造不同角色的问题,沈昳丽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年轻时我过于关注技巧,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我才逐渐意识到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角色内心的深刻理解和共鸣。”当被问到演绎角色时的心理,她强调应当让思想走到角色的前面,将自己藏到角色的后面,有前有后,有虚有实地体验艺术,情感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本次讲座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感受昆曲艺术的机会,也为推广和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沈昳丽的讲述,不仅加深现场观众了对《牡丹亭》《琵琶行》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昆曲艺术的热爱,在时代的长河中破浪前行,放纵艺术轰鸣,捕获无穷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