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杰:AI时代人文学科向何处去
发布时间:2024.11.13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卢君怡)11月11日晚,华中科技大学第2536期人文讲座在东九楼D103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尚杰老师为在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AI时代人文学科向何处去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尚杰点明了次讲座所探讨的话题是“人与机器的冲突”。这是一项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愈发尖锐而严峻的话题,同时也是人与理智,人与语言,人与心灵语言的冲突。讲座由三个部分构成——文科的危机、被低估了的文科功能、后智能时代的新文科。通过这三个方面,逐一解答了AI时代的文科向何处去的历史课题,为人类及人文社科、人文思想在当代的发展展望了光明的未来。



尚杰指出讨论人文学科在当代的危机,要先明确文科的概念。文科即人文科学的简称,包含文学、历史学、哲学,广义上也涵盖了社会科学,其特征即“含有人的因素”,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尚杰先以法国启蒙运动引入,其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是理性主义闪烁光辉的结果,体现在社会科学中。而人的直觉、悟性、情感、无意识等“人的因素”被归纳为“非理性”。人文因素在经历了社会科学的洗礼后,发展出一种“不必有人”的极端形势。受此冲击,AI时代的文科面对着生存危机,人自身的危机和文科与人的“过时”导向了我们无法回避的“人往何处去”的问题。


意识到危机的存在,要溯源至文科被低估了的功能。尚杰提到,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是精确性,就精确性而言,AI更胜一筹。但从人文精神的层面考虑,人的思想存在一种并不确切的敏感精神,所以无法像机器那样对思想决定优劣。在人文学科中,感性的心灵占据主导地位,它需要读写能力、感同身受的感染力、理解他人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读懂心灵的能力。人工智能无法模拟人类的感性、心灵和性灵,也无法预测未来,无法完成从零到一的飞跃。文科的功能与人工智能在人文精神上的欠缺由此可见。在意识到这种欠缺并知晓文科无法取代的意义后,发掘文科新的可能性便刻不容缓。后智能时代是指人工智能出现后的时代,在后智能时代中,一种崭新的文科或许能在危机中诞生。它将以新的面貌朝向未来,是后现代意义上的新文科。在当下,文科的未来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仅意味着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应当创造一种新文科。



在提问环节,针对传统文科教育培养方式的问题,标准化的训练方式是否有益于激发学生个性还是会造成思维的僵化等问题,尚杰表示,人文社科专业接受了纯粹的文学理论培养,理论可能影响原创性的发挥,如何利用理论而不被其束缚是文科学生需要面对的课题,要发挥创造力,正如他今天多次强调了感性、灵感等非理性思维对创作的价值。而面对当下如何平衡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发展的问题,他则给予“发挥人的个性,不被机器规训,保持人类特有的感官优势”的回答。在被机器压制,灵活运用机器的矛盾中寻找一个平衡,是尚杰本次互动想要传达的一个对未来乐观的观念。


尚杰的讲述,为阐明科学技术与人类力量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共存道路。AI技术并不是消极的,利用好技术,为人类服务是面对时代浪潮“人文学科往何处去”的回答。发掘文科价值,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是当下迎难而上,融入时代科技浪潮的最佳选择。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