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论人的成长——学以成人,文以化人
发布时间:2024.11.18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余锁湘)11月14日,第2538期人文讲座在梧桐语明德报告厅举行。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曾担任国际哲学与人文学科理事会副主席、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副主席的卓新平教授,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论人的成长:学以成人,文以化人”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卓新平以“人是什么?”这一千古命题,引领同学们踏入探索之旅。他援引帕斯卡尔的名句:“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虽然脆弱,却拥有高贵的精神。卓新平强调,人的高贵在于通过“学习”来成长,通过语言和思想而获得“智慧”,这也正是哲学“爱智慧”的本质所在。从苏格拉底的“认识自己”和“我知道我无知”的自我探索,到奥古斯丁的自我“怀疑”性主体意识的形成,再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主体时代宣言,以及康德从客体认知转向主体实践的重要转变。他凭借深厚的学识,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为我们展现了人在“认识自我”这条漫长道路上的探索历程。


卓新平特别强调了“学以成人”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个体成长、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他引用《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来强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习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极致,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才,发展士文化,并追求一种高尚的理想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盛世开太平”。


这种对个体成长完善的追求不仅体现在中国,西方文化同样也重视“士”群体的培养。从骑士时代的“骑士七技”到近代绅士的风度,这些都是通过学习和修养而形成的。卓新平进一步将视角扩展到个人与社会的层面,即“文以化人”。通过比较中西文化,为我们揭示了道家自然人文主义和儒家社会人道主义与西方博雅教育之间的共通之处,即两者都强调了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同等重要性。卓新平指出,尽管“人的发现”已经拓展了人的主体性,但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应该超越自我,以更开放和深远的视角来审视世界。



交流提问环节,同学们就文化多样性、个人发展、文化局限性、人生矛盾及学习自觉性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