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威: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地理因素
发布时间:2024.12.12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汪靓)12月10日晚,华中科技大学第2545期人文讲座在东九楼D103举行。此次人文讲座以“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地理因素”为主题,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湖北省历史学会秘书长,中国史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郑威教授主讲。



讲座伊始,郑威首先阐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强调,“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而追求“向内凝聚”的统一性则是这一传统得以延续的关键。接着,郑威从自然地理、政治地理和文化地理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了中华文明统一性形成的历史地理因素。


在自然地理方面,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版图形成于元明清时期,四面皆形成了天然的屏障,相对独立。这种自然地理环境为中国政治地理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使得人民能够较为稳定地开展生产生活,形成连续的文明。随后,郑威将目光聚焦于《禹贡》,重点介绍了其对塑造中华文明统一性的重要作用。《禹贡》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文献,它开创了大一统地理观,从政治、自然、文化三个层面塑造了九州共贯的地理格局。《禹贡》中所描绘的九州地理构想与后世的政区体系相融合,走向了现实中的国家治理,成为中华文明统一性的重要支撑。由此,讲座自然地过渡到政治地理方面的因素。他阐述了细密完善的政区体系对中华文明统一性的保障作用,从史实出发,点明自秦汉时代起,中国就建立了以郡统县、县辖乡亭里、里有什伍的细密政区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使得中央的政令能够准确迅速地传达到基层,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在谈到多元文化与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关系时,郑威表示,地域文化的多元并存、交流融合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征。不同地域的文化在竞争中不断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他通过列举诸子学说的起源与传播,以及秦汉时代国家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措施,展示了中华文明在多元一体的基础上实现大一统的历程。


郑威总结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地理因素,并强调了这一研究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还能为当今社会的统一与和谐提供有益的借鉴。



提问环节。向郑威教授请教。郑威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就中华文明统一性提出的相关问题。同学们表示,通过此次讲座,他们对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地理因素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受益匪浅。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