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林晨曦)3月13日晚,华中科技大学第2549期人文讲座在东九楼D114举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邱建新教授为师生作题为“人文素养与创新”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邱建新以自己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一段亲身经历向大家展示了人文素养对人、对环境的重要性,人文素养与创新应说在当下,更应落实在当下。他从理清人文的相关特点、探究人文的功能、营造提升创新力的人文环境三个方面来探讨人文素养与创新之间的内在逻辑。
“我们讲人的精神,它是存在三足鼎立的——那就是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科学追求的是真,艺术追求的是美,而人文,追求的是善。”邱建新提到,人文最早起源于中国的周易壁画。壁画中写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是自然的状态,具有极强的自然规律;而人文涵盖的是人的行为和社会的整体秩序。人文区别于自然、神理、野蛮和武略,标志着人类文明与野蛮时代的分界。
邱建新认为,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共同构成了人文素养,人文知识覆盖哲学、人类学、宗教学等多门学科,海纳百川。他以佛教和基督教钟声差异之例讲解了人文思想的内涵:佛教的钟声内敛,其背后是中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独特人文思想;基督教的钟声激烈,穿透力强,折射出的是资本主义新教伦理的人文思想。人文和社会科学亦可像自然科学,用实验和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
在深入讲解人文的相关概念后,邱建新提出,人文具有重要的功能。其一,人文知识是科学创新的必备条件。人文知识具有感性和理性的双重层次。理性层次源自专门的学习,这种学习启发我们的自我反思;而感性层次源自日常生活,它会在我们内心形成一种不可言说的感觉。在理性层次的基础上,我们灵光乍现——这就是创新必需的过程。其二,人文素养能激发主体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在遵守逻辑思维的同时,直觉、联想、幻想以及灵感等非逻辑思维的补充也尤为重要。其三,人文素养能形成科技创新主体独特的创新人格。科学是人的创新,创新能力是一种性格特征,是一种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这就使得人文素养成为滋养科技创新的肥沃土壤。
基于人文与创新的独特联系,邱建新认为,当下社会至关重要的在于营造出一个能够推动创新发展的人文素养环境。在科学家层面上,要培育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如以淡泊名利的思想激发科学家探索真理和捍卫创新的勇气;从科技自身的角度,则应推动科技的人性化之路,使科技产品为人服务,以人文素养庇护科技,树立超越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他举西南联大之例呼吁各位同学,要追求“崇高”和“至善”,超越自利的人性,坚定自身学术操守,坚持对真理的真诚和执着。
交流环节,邱建新与大家探讨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之美,并展示了马斯克倡导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方式,使大家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