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郝哲)3月20日晚,华中科技大学第2551期人文讲座在东九楼D107举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欧明俊教授为师生作了题为“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反思”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欧明俊首先指出,许多学者皆认为王国维首次提出著名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而实际上,他只是此命题的重新阐释者,可以说是此说的正式“命名”者和“定名”者,但绝不是“发明”者。其真正贡献在于首次引进西方“进化”论和“纯文学”观念考察和总结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演进规律。

随后,欧明俊从此说源流、历史修正及局限性三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他梳理了“一代之文学”说的演变历程,指出金元时期已有雏形,明代学者如胡应麟、陈继儒等进一步丰富其内涵,至清代焦循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王国维此说直接源自焦循,在其基础上加以修正并定名。欧明俊强调此说是历代学者的共同创造,是“层累”性创造。
欧明俊还探讨了历代学者对“一代之文学”说的修正。如有些学者从音乐文学视角切入,认为“可歌”才是韵文文体的核心价值,才可称为“一代之文学”;有些学者则淡化朝代界限,重视文体自身的嬗变规律。
欧明俊特别反思此说对文学史部分真相的“遮蔽”。过分重视某文体的时代代表性,则导致对同时代其他文体成就的“遮蔽”,如以词为宋代文学代表,则遮蔽了宋诗、宋文的成就;过重某文体在自己时代的“独”“专”“胜”,则势必遮蔽其前、后各代的成就;过重时代新文体,则势必遮蔽同时代旧文体的成就。他强调应注重文体演变的复杂性与文学史的多元性。
欧明俊总结道,真正的“一代之文学”,应是时代中心文体,对其他文体有很强的文化辐射力和同化力,应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者”。应从纯学理层面重新审视和反思此说,进行价值重估。理当充分肯定王国维的突出贡献,但不能迷信,同时要尊重历代学者的贡献。

交流环节,欧明俊就文化消费、AI与文学等现代议题与同学们展开讨论,由历史延伸至现实,现场气氛热烈。讲座在思维碰撞与深度交流中圆满结束,师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