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余锁湘)4月7日晚,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第2554期人文讲座在梧桐语问学中心明德报告厅举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开放司原司长徐建平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内涵、现状和未来”的精彩讲座。

徐建平以“十年磨一剑,共绘发展蓝图”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一带一路”,即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徐建平分别从宗旨、定位、基本特征三个要点阐释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并强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球性、大规模、全方位的国际经济合作倡议”。徐建平将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共、实、感、远”四字:“共”为基础,即共商共建共享,强调平等参与、沟通协商;“实”为路径,强调务实合作,通过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民心相通“心联通”三管齐下,助力共建国家破解发展瓶颈;“感”为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提升共建国家民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远”为愿景,着眼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实现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基于这四个特征,徐建平指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之路,更是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
徐建平表示,十多年耕耘结出丰硕果实。目前,该倡议已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份合作文件,覆盖了全球五大洲近八成的国家,合作朋友圈不断扩大。徐建平通过一个个数据、一件件实事向在坐师生展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1年来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了一大批铁路、公路、港口、桥梁和能源等基础设施标志性工程的落地生根。例如,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等重大项目陆续建成,为中国与共建国家经济共赢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此外,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的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中国与共建国家在绿色生态、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共同挖掘创新增长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民心相通方面,共建“一带一路”聚焦卫生健康、绿色生态、农业生产等重点领域合作,推进了一大批“小而美”民生项目。同时,中国与共建国家还联合创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年、艺术节等活动,有助于彼此深入了解,增进友谊。
展望未来,徐建平强调,共建“一带一路”将继续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金色十年,推进“一个原则、一个指引、一条主线、三个结合、三个统筹、完善一系列机制”的发展路径。具体行动计划包括八项行动和九大机制建设。例如,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实施1000个小型民生援助项目等。此外,更有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统筹管理机制、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机制、新兴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等推进实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对共建“一带一路”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他们围绕“青年人如何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如何增强一带一路人才交流”等主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徐建平对每位同学的提问都给予了耐心的解答。他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相关项目,增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抓住机遇,奋发有为,在丝路新篇上的留下青春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