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平:巧夺天工———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技术成就与社会意义
发布时间:2025.06.04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曹润茹)5月29日晚,第2563期人文讲座在东九楼D107举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巧夺天工———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技术成就与社会意义”的讲座。



讲座伊始,张昌平介绍了“青铜”的基本概念。青铜是红铜与锡、铅、锌、砷等金属的合金,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重复加工等特性。在青铜尚未被发明之前,红铜虽为人类最早掌握的金属之一,但因其硬度较低,难以胜任生产工具的制造。自夏商周时期起,中国便掌握了锡矿的提炼与青铜的冶炼技术,并广泛应用于礼器铸造之中,使青铜器成为礼乐文明与等级制度所依托的物质基础。张昌平指出,从出土青铜器的精美程度与复杂工艺可见,中国古代已拥有相当发达的金属冶铸技术、高度组织化的生产体系与多样化的资源整合能力。


在对中国青铜器发展历程的讲解中,张昌平结合大量实物图片,将青铜时代划分为六个主要阶段: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至二里岗文化早期,商代的二里岗文化晚期至殷墟文化早期,再到殷墟文化晚期至西周初期、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期至战国初期,最终进入战国时期。与两河流域青铜文明不同,中国青铜器的技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合范铸造”——即将金属液体注入预先设计的分块组合铸型中,待其冷却成型。为满足器物纹饰的复杂需求,殷墟时期发展出“分范工艺”,并在西周中后期完成了从“浑铸”向“分铸”的技术转型。此一进步极大提升了青铜生产效率,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十余吨青铜器,正是这一技术成熟的有力印证。


讲座的另一重要部分,聚焦于近年来对盘龙城遗址的考古成果。张教授指出,盘龙城作为夏商时期长江流域的重要据点,是中原王朝在南方设立的统治中心,开启了中国古代中央—地方治理格局的先声。其独特的地理与历史地位,使之成为连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关键节点,推动形成了“大河文明”中南北互动与共生的格局,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理论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实证。



互动提问环节,张昌平就青铜器的文创产品设计与师生展开讨论,由历史延伸至文创设计,将学术与生活相结合,现场气氛热烈,讲座在严谨的学术讲授与积极的互动探讨中圆满结束,听众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中国古代青铜器所蕴含的技术智慧与文化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