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余锁湘)6月3日晚,第2564期人文讲座在东九楼D107举行。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曾获鲁迅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茅盾文学新人奖的作家张楚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光泽、褶皱——小说中的县城宇宙”的精彩讲座。


张楚剖析了网络上兴起的“县城文学热”,指出这一现象始于怀旧风格的摄影作品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歌曲、悬疑剧等文化形式相继加入,使县城成为一种集体想象。在他看来,这股热潮更像是对90年代四线城市的怀旧,与真实县城的文化基因、生活质感存在显著割裂。张楚定义“县城文学”为以县城为叙事核心、聚焦城镇化变迁中普通人命运的文学类型,强调其作为“社会转型显微镜”的价值。他表示,“县城是城市与乡村的夹心层,传统与现代在此碰撞,乡土熟人社会与现代性并存,这种混杂性正是文学的富矿”。
张楚将县城比作“独立小宇宙”:县委、县政府是“超级恒星”,村庄是“行星”,田野河流则是“暗物质”。在这个系统中,普通人的欲望与挣扎构成核心叙事。他通过工商所小李谋杀案、烧烤店主“二分之一”失手杀人、女同学深陷网恋骗局等真实故事,揭示县城生活的复杂性:表面风平浪静,内里暗藏人性的密码。谈到包法利夫人形象时,张楚认为其“浪漫幻想与现实撕裂”的特质在县城同样具有普遍性。他以诗人老周的自杀为例,展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如何催生精神困境:“老周是县城的‘包法利先生’,他的悲剧源于对平庸生活的不甘,却又找不到突围的路径。”
张楚以其个人长篇小说《云落》为案例重点解读。该作品以县城女性万樱为主角,讲述其在丈夫成为植物人后,身兼四份工作、守护家庭的坚韧历程。他透露,万樱的原型是弟弟的小学同学,那个曾因收到鞠萍姐姐回信被嘲笑的女孩,成为他对县城女性命运的文学投射。“万樱没有惊天动地的反抗,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了生命的韧性。”张楚强调,小说中“照顾植物人六年”“与小十余岁男孩的情感纠葛”等情节均有现实原型,如朋友不离不弃照顾重病妻子的故事,印证了县城生活的真实张力。他通过“火锅鱼”“竹荪鹅”等饮食意象,勾勒出县城的烟火气与时代印记,让读者感受到文学对日常生活的诗意书写。
张楚总结说道,县城不是文学的边缘,而是人性的中心。这里有90年代的复古滤镜,更有城镇化进程中的真实褶皱。他呼吁文学创作者关注县城这一“现代化的真正底色”,在平凡生活中捕捉人性的光泽与褶皱。

在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围绕县城文学的创作理念、人物塑造及现实关联等方向踊跃提问。张楚结合自身经历与创作感悟,以生活案例和文学思辨回应,剖析了县城作为“精神疗养院”的情感意义,揭示了“县城宇宙”的文学建构逻辑。张楚通过精彩的叙述点燃了在场师生对本土叙事与文学价值的多元思考,讲座在思想共振中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