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乐天:数字时代思之思—神经科学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5.06.17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念瑜)6月11日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陶乐天于梧桐语问学中心明义楼闻道厅为全校师生带来第2566期人文讲座,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构数字时代的思维流程与“智能”概念。



讲座伊始,陶乐天首先以电影《绿野仙踪》的“道具红舞鞋拍卖出天价”抓住所有人的眼球,再通过电影中不同角色的思维方式引入讲座主要讨论的对象:思维与智能。


如何理解“智能”和“思维”?如何区分“智能”和“思维”?是否只有人拥有“思维”?陶乐天认为,神经科学是研究智能思维方式的正确方向之一,而“智能”是模拟思维、形成思维的基础。研究神经科学,就不能忽视自然界中生物也即生命科学的启发性。事实上,自然界几乎所有生物拥有思维,唯一的区别在于生物是否能主动将“智能”构建成“思维”。


历代神经科学家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分区研究,而陶乐天教授的团队选择线虫——一种构造简单、人类最早测量出全部基因组的生物,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陶乐天为师生展示了线虫的生物特征,并提出讨论题目:如何理解线虫的运动思维?这是不是一种基础智能?在陶乐天教授的引导下,师生们纷纷发言,最终一同得出了“函数智能模拟”的解决方式。之后,陶乐天顺理成章地引入第二个部分:现代的思维与人工智能发展。


陶乐天认为,人工智能是现在人们通过各种渠道模拟主动思维的产物。通过对于线虫的研究,他对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抱有开放乐观的态度,并就此与讲座师生进行了涉及生物、哲学等多个领域的深入讨论。无论是对于人工智能与思维关系的质疑和无关性探讨,还是简单对于讲座的启发性的总结,陶乐天都耐心倾听并就发言者的核心观点进行了分析讲解,并引导讲座听众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从未质疑过的基础观点,为大家打开新的思路。



讲座在陶乐天对于自己生活故事的分享与师生观点碰撞中结束,师生们表现出对于通过神经科学分析思维方式的新观点的极大兴趣。哲学与科学的交融,为所有人带来了不一样的思维冲击。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