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汪泉
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彩车游行的队伍中,湖北省彩车“光耀湖北”代表6100万荆楚儿女向祖国献礼。彩车的彩装团队正是来自我校建规学院副院长蔡新元教授负责的华中科技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他们光荣地完成了这次使命神圣的任务,让亿万中国人共同见证了华中大风采。
于参加了彩车彩装团队的建规学子而言,这是一次通过重大实践认识自身专业,开拓眼界的过程。于建规学院而言,这更是其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用专业智慧回馈社会,谱写美丽中国梦想理念既生动又具体的展现。
长期以来,建规学院为引导学生建立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实习、实践、社会调查等方式,教学结合时政,广泛对外交流,形成了以“行走的课堂”为标志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无论是在专业运用,还是社会服务中均成果丰硕,赢得社会赞誉和国家的肯定。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是我校精准扶贫帮扶对象。2016年,建规学院为临翔区编制的《科学精准规划,建设美好家园》规划,获教育部44所直属高校精准扶贫项目十大项目第二名。经学院专家多次走访调研,明确了规划以助民增收为出发点,充分发掘整合优势文化资源,以文化传承为主导,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实现民族特色、传统建筑、茶马商道文化传承与延续。这其中,由赵逵、耿虹、谭刚毅等教授实施的斗阁古村测绘保护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拉祜族栅片房非物质文化扶贫获得2017年教育部“非遗扶贫”示范创建项目。
古建测绘实践实习,用脚步丈量大地,训练学生的脚力(实践)、眼力(实习)、脑力(认知),直至实现能力的提升。
规划系何依教授将文化遗产保护课程、建筑学专业的古建测绘实践与中国科协和中国规划学会的山西岚县扶贫工作结合,不仅向学生传授了专业知识,也服务了地方建设。同时利用教师团队的学术敏感性,对山西岚县红色记忆进行挖掘,走访了岚县的8个“红色乡镇”、采访了岚县抗战历史的18位相关人物,对历史事件发生地逐个核实历史场景,走访了19座“红色村庄”、拍摄4000余张照片、录像1300多分钟。整理了岚城镇红色故事——120师的故事、沐会事件(沐会村)、六烈士抗战事迹(闫家沟村)等被埋没了的革命英雄事迹,并转化运用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设计中去。这样全面综合的实践锻炼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升华,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关系,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建规学院学科涉及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及艺术学5个一级学科,都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院响应国家号召,结合国家战略,制定开设的这一系列专业实践,不仅是国际前沿的教学方式,同时更是学生了解社会,走进社会,担起社会责任的一扇窗口。
走出去,引进来——建规学院在课程建设中高度重视内外交流,坚持用互鉴增强自信。学院已同20余所境外高校建立联合教学和联合培养机制。李晓峰、谭刚毅、贾艳飞等教师在威尼斯等地创建了海外教学基地,由来自意大利、美国、希腊等国教授与学院教授共同构成教学团队指导。学生通过在欧洲的实地调查、设计,不仅开拓了眼界,还能正确认识中外差异,取长补短,构建了世界意识。其相关教学成果也在威尼斯等地展出,屡获学生设计奖项。
建规学院师生也善于利用这样的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华中大声音。谭刚毅教授作为联合策展人与德国Aedes 建筑论坛策展人一道,在世界最富影响的法兰克福书展ARTS+带去了武汉的城市案例,讲述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生命力。通过展示黄鹤楼、武昌古城的历史考据,虚拟复原、互动媒体、影像艺术等教学和研究成果,师生共讲中国故事,获得更强的成就感与继续前行的动力。
建规学院领导班子、全体教师员工都认可这样一个信条:教育不仅仅是“上所施,下所效”,更是“使作善也”。用党旗领航,就是提升专业价值,把牢大方向的不二法门。2008年至2018年,学院每年都派出一支党员先锋服务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老、少、边、穷地区送规划、送设计。11年来累计派出了13支队伍,为20多个乡镇进行了科学规划,为当地政府累计节约上千万元的规划和设计费用。
“发挥学科特长、服务地方建设,筑牢责任意识”,建规学院师生用一次次实地调研、一张张设计图纸、一项项落地的项目践行着属于专家学者的家国情怀,让“行走的美丽课堂”谱写出耀眼的中国梦。
近日,在寒冷的冬日中,学校收到了一份来自彩云之南热腾腾的喜讯——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表扬全市2019年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我校建规学院作为扶贫先进单位中唯一高校单位光荣上榜。
建规人留在临翔区邦东乡、马台乡、南美拉祜族乡、蚂蚁堆乡、凤翔街道、博尚镇等多个乡镇与村庄,徒步行程累计100 余公里的足迹,生动地再现了“行走的美丽课堂”,用实际行动让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