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9】社会学院:有组织地推进科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27

来源:社会学院 编辑:范千 浏览次数:

■ 通讯员 谭静


2019年,社会学院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聘请外国文教专家项目上喜获13项立项,开创了我校文科单年度获得立项数的历史新高。其中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青年项目2项、后期资助项目2项、艺术学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聘请外国文教专家项目2项。这些成绩的取得并不是偶然,而是得益于学院一直以来坚持有组织的科研,在老师的自主科学研究过程中主动作为、集体谋划、加强指导、提供支持、搭建平台,提高立项的成功率。


瞄准国家需求调整研究机构


社会学院现设研究机构10个,研究领域和方向涵盖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减贫与发展、社会工作、社会保障、人口研究、养老服务、城县建设与文化等,其中 “华中科技大学养老服务基地”于2016年成功申报为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填补了湖北省在养老服务这一领域重点基地的空白。


社会学院始终坚持以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为导向来设立和调整研究机构的设置,把握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依托研究机构,可以很好地组建团队,集中力量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也避免了老师们过于分散的研究兴趣导致科研资源流失。



图为与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签署共建人口与家庭发展研究基地协议。


“科学研究一定要面向需求,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但是在方向的把握上,仅凭老师们个人有时候力量是不足够的,这时候学院的导向和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养老服务基地负责人丁建定教授在谈基地组建和申报的过程时说。基地组建之初,学院组织了好几轮的专家认证会,并积极同湖北省沟通,了解到湖北省当时在养老服务基地方面还存在空白,而养老服务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共同问题。学院在人口研究、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等领域都有较好的养老问题研究基础,可以形成从问题研究、政策建议到社工帮扶的全链条的研究路径。经过反复组织专家认证后,社会学院养老服务基地于2014年成立,2015年申报成功学校国际联合研究平台,2016年申报成为湖北省重点基地,目前正在申报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卫健委“人口与家庭发展研究基地”。学院依托这一基地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包括高水平的论文、咨询报告和社科基金项目等,老师们尝到了依托研究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的甜头。


持续稳定的学术交流激发科研活力


近年来,社会学院重视举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举办养老服务国际论坛、中国青年社会学者论坛、青年教师沙龙、喻晨学术沙龙等。其中中国青年社会学者论坛已举办五届,在国内社会学领域形成了较好的口碑和声誉,越来越多优秀的青年社会学者参与论坛交流,为老师们了解学科发展动向、挖掘研究选题、交流碰撞研究成果提供了良好平台,尤其对于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大有裨益。



图为发起举办中国青年社会学者论坛。


“学术交流活动是思想的碰撞,有些重要的选题就是在交流中产生的,有些研究思路也是在交流中厘清的。”负责中国青年社会学者论坛筹备活动的社会学院副院长刘成斌教授介绍说,“一开始,老师们,尤其是老教授们不太理解,觉得举办学术活动耗时耗力,成本高,一下子也看不到对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带来成果性的帮助。但是连续几年办下来,老师们发现,跟不同高校的同行们交流,可以很好地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有时候在项目申报的时候,也可以得到同行们的支持,避免在选题方向上的重复。”


“通过参加青年论坛,我认识了几位在人口领域很有想法和研究基础的青年学者,现在大家正商量着能一起做点什么。”青年教师果臻是第五届中国社会学青年论坛分论坛的负责人之一,在论坛筹备阶段,他负责邀请和联络专家,安排主题发言和点评嘉宾。在交流的过程中,有很多研究的火花产生,给他的下一步研究很大启发。


全程式支持力争重大研究项目


在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中,丁建定的项目“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史(多卷本)”成功获得立项,这也是他继2013年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之后第二次获批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谈到成功立项,丁建定表示,非常感谢学院给予老师在争取重大研究项目中的全程式支持。



图为知名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对申报书予以论证。


在选题指南征集阶段,学院会召集学术委员会成员及相关专业教授,对拟申报选题进行论证,反复推敲,逐字考证,帮助拟申报的老师确定最佳方案。校内专家征询会帮助老师如何避免选题的重复和研究方法的偏差,并且如何实现多学科交叉的改进。在申报书撰写阶段,学院会安排一对一指导,请有过成功立项经验的老师给予针对性的帮助,从形式到内容,从文本到方法,反复打磨。此外,学院还邀请校外专家给予指导,请知名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对申报书予以论证。


在社会学院,一个重大项目的申报不是临阵磨枪,而是有组织地筹备和反复推敲;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集体力量的结晶;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


高水平研究产生重要学术成果


社会学院重视有组织的学术成果发布,以成规模的著作、教材、文库、论文、咨询报告的发表,来形成学术影响力,打造学科专业特色,促进高水平研究的内涵式发展。


学院自2014年开始筹备文库建设,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签订出版协议,并争取到学校的经费支持,2015年开始陆续出版学术著作、教授文集、优秀教材、优秀学位论文集等,目前已完成出版17本,另有14本已进入审稿待出版阶段。


由养老服务基地编撰的《华中科技大学养老服务研究丛书》已连续出版4本,成为我国养老服务领域重要的文献资料。孙秋云教授编写的教材《文化人类学教程》入选“十三五”规划教材,并多次获得教材出版类奖励。


在高水平论文发表上,学院每年在国内学术界一流期刊发表论文不低于15篇,2019年已发表A类及以上论文3篇。


学院在鼓励老师们出书和发表论文上屡出实招,包括工作量认定、奖励认定等制度保障,极大的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全方位指导促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青年教师是学术科研的重要力量,如何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突破,是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


目前,社会学院教师年龄结构整体偏年轻化,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比75%,并且每年都会有新进教师加入。为了帮助这批青年教师尽快找准研究方向,适应科研工作,社会学院出台《社会学院青年教师指导教师实施办法》,给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指导教授,在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学生培养等各个方面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


2018年新入职的张慧老师已经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这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她来说非常不容易,“学院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帮扶措施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张慧说,“从博士毕业生到教师,要完成身份上的转变,还要适应新的环境,要开始备课上课,科研方面一时不知从何下手。”“学院举办的一系列针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座谈,让我渐渐厘清了方向。”张慧表示,一开始,她觉得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要去申报项目几乎没有可能,但是学院给她配备的教授导师是拿到过青年自科基金项目的郭静,在郭静的鼓励下,张慧开始试着梳理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准备申报基金。“从有想法到着手准备,再到后来的申报过程,从选题到本子的打磨,如果没有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不可能最终获批。”张慧说,学院对青年教师成长的支持是全方位的,既有政策制度方面的引导,又有具体方法上的指引,还有遇到问题时候的对口支援,这样比起让自己摸索,跌跌撞撞,少走了很多弯路,大大提高了成功的概率。


重要科研成果服务重大民生


社会学院一贯重视科研成果的社会应用性,积极鼓励老师们将重要的研究成果用于服务社会治理、改善民生等国家需求的领域,拓展人文社会类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与应用。


由郭林老师所著的《公共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度嬗变研究》,系统研究公共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度的发展演变,把该制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建立、发展、扩展、抉择四个阶段,并研究了每个发展阶段典型国家个人账户制度的建立历程、运行机理和制度效应。在此基础上,该专著对公共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度(基金制个人账户计划和名义账户计划)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理论展开论述,并对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模式的选择进行了讨论。该专著的后期有关成果获得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批示,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优化的政策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院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开展脱贫攻坚研究,中心负责人向德平教授先后承接了国务院扶贫办西北区域县、村脱贫攻坚经验总结、中国反贫困发展报告——民营企业扶贫专题、武陵山区脱贫攻坚追踪调研——过程及效果评估、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深化研究、2020后定点扶贫工作研究等项目,累计经费近1000万元,先后撰写研究报告20余份,其中3份研究报告获省部级批示;撰写书稿12部,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贡献了华中大智慧。


整合研究专长构建科研团队


众人拾柴火焰高,将研究方向相同,研究兴趣相似的老师构建成科研团队,发挥团队力量,集中优势争取重大科研突破,是社会学院近年来科研组织工作中的又一实招。目前,学院已经构建成熟的团队,包括吴毅教授牵头的政治社会学及乡村治理研究团队、丁建定教授牵头的社会保障研究团队、刘成斌教授牵头的社会建设与风险治理青年创新团队等。其中社会建设与风险治理青年创新团队获批立项华中科技大学一流文科建设计划即文科创新团队。



图为吴毅团队讨论项目申报情况。


2019年,由吴毅作为项目负责人,政治社会学及乡村治理研究团队参与的项目“‘治道’转型视角下的政治社会重构研究”获批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该课题力图更加深入和准确地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及其关系变迁。谈到项目申报及获批,吴毅表示,其实自己一开始并没有想要申报社科基金的念头,作为老教授,他希望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年轻人。但是,组建了科研团队后,团队中青年教师的研究热情很高,这点感染了他;然而,年轻教师经验、方法等不足,想要争取重要的项目难度较大,成员们都希望吴毅能带领团队一起去冲击重点项目。考虑再三,吴毅觉得,年轻老师尽早有做大项目的经验,对于他们的科研成长很有帮助,对于学院在政治社会学及乡村治理研究领域建立学科话语权也大有裨益。于是,团队开始在吴毅的带领下反复敲定选题,打磨申报书,论证研究方法,最终获批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吴毅说:“如果没有团队的推动,没有一群研究志趣相同的人的互相鼓励和支持,我们这个重点项目也是很难申报下来的。”


社会建设与风险治理青年创新团队结合当前国际与国内社会发展趋势,谋划学科建设方向、团结青年教师力量、凝聚学科发展共识、建设新时代和谐发展。2019年获得学校文科创新团队立项以来,团队成员获得国家级基金项目七项,在《社会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会发展研究》分别发表论文3篇,其中一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摘。除了项目和论文外,目前团队凝聚力量策划“长江经济带与北美五大湖区社会治理比较”研究的数据调研工作。初步的问卷设计及其面访系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