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发布时间:2020.11.11

来源:宣传部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记者 粟晓丽 刘雪茹 通讯员 王贝贝



在杏勒完小,语文老师翟春梅和龚书凝说:“当全班小朋友齐声喊出‘老师,您好’的时候,一种庄严的神圣感便骤然生起。”


在蚂蚁堆中学,英语老师刘滢君和历史老师董卜榕说:“在这里,我们不仅是一名老师,还是他们的大哥哥大姐姐,更是他们在学校的‘爸爸妈妈’。”


在临翔区一中,历史老师赵晓宇和姚劲枫说:“接下来的一年,我们将亦师亦友,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相信我们终将彼此热爱彼此成就。”


······




10月17日,刚入秋的武汉,阳光灿烂,银杏渐黄“华中大理想青年”公众号刊发的《在最美的秋季,遇见最美的青春》一文契合了这个时节的景致,更承载了许多期望和牵挂。文中的主人公们来自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不同的学校,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华中科技大学研支团云南临沧分队队员。这些他们从千里之外发回来的简单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话语是所有华中大研支团临沧分队队员的共同心声。


自2016年起,华中科技大学开始选派研支团赴临沧开展支教工作。5年来,27名队员用脚步丈量临翔,用实际行动践行“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接续传递理想信念的接力棒,让青春之花在边疆的三尺讲台绽放。



第18届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分队



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分队



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分队



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分队



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分队


他们,在边疆撒播梦想的种子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华中大与临翔区携手奋进,当地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有效改善,但其教学资源依然匮乏、教育环境依然严峻。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如何真正实现志智双扶,是华中大研支团直面的“最大课题”。


“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我们必须在边疆撒播下梦想的种子。”面对基础知识薄弱、求学主动性不强等普遍存在的问题,研支团的队员们明白,情况越严峻,肩上的使命越重大。为此,他们使出“十八般武艺”,挑战“多重角色”,用心、用情、用力投身支教工作。


——他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而为。




朱锐让学生把草稿纸上的计算过程也写在作业本上,逐步查看解题思路;张堃想方设法在教室设置阅读角,希望孩子们看到更多的新奇;刘静在每一份试卷上标明得分点和失分点,让学生们了解自己学习的得失之处;李红利用课余时间,为课堂上没听懂的学生“开小灶”;仇书山让学生们“写纸条”给他,并据此改进教学方式。疫情期间,侯志冉只有一个本子、一个台灯、一部手机的“装备”,依然坚持一丝不苟地写下每一个知识点的每一步解题过程······围绕三尺讲台,他们各显神通,兢兢业业。


——他们拓展多维教育活动,为丰盈灵魂打开视野聚力而为。







刘子灵发起的“蚂蚁计划”活动为26名学生募集了一对一助学金,开展的“见字如晤”书信活动搭起了大学与大山的桥梁。杨杰波家访全班40余名学生,组织儿童节游园会,只为更多了解孩子们,给他们添一份快乐。在景丹的鼓励下,“我在华中大等你”的约定让学生李华、李廷梦、俸学敏奋发学习,成功考入华中大······此时的他们,是学生的哥哥姐姐、朋友、甚至是父母,他们努力地想要告诉孩子们——梦想不止是“种桉树、烤桉油挣钱”“外出打工挣钱”,还可以有更多彩的模样。


——他们融入农村广阔天地,为学习贯彻国家政策全力而为。




魏言峰利用周末和假期前往拉祜族开展控辍保学工作,与家长话家常、谈心里话,争取让每一个本该在校读书的孩子都能回到校园;2018届队员们开展了“知行计划”扶贫调研活动,获得全国铜奖,充分展示了美丽宜居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他们还走进华中大临翔科技创新研究院、蚂蚁堆茶厂、金线莲培育种植基地,深刻感受到知识惠农科技兴农的深远意义······一次次把脚印留在彩云之南的山山水水,他们深刻领悟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内涵和分量。


——他们情系大山不忘初心,为搭建高校扶贫桥梁奋力而为。




返校后的他们依旧情牵大山。杨杰波联合硕2018级传播广告党支部和硕2018级通信电子党支部开展“梦想编制计划”,为孩子们募捐了读物、书包、文具等300余套新年礼物;宋安驰收集了130余个华中大专属月饼寄往大山,和杏勒完小的师生们遥赏同一轮明月;金帅捐献出自己的学业奖学金,召集同学们为山区孩子写一封信、画一幅画、捐一本书······一年的青春奉献在大山,大山就成了他们一生的牵挂。


他们,成为向往未来的样子


在最美的年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5年来,华中大研支团临沧分队用热血和汗水,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他们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为山村的孩子们,描绘出美好的“诗和远方”;也为孩子们和他们自己,描绘出向往的未来的样子。


——他们支西支教的人生选择和身体力行,成为了学生们向往的未来的样子。


区一中杨光伟同学说:“希望我能考上华中科技大学,从李红老师的学生变成李红老师的学弟。”区二中何云天同学说:“从刘静老师身上看到了榜样的力量。如果可以,希望自己读大学后也能回家乡支教,为家乡作出贡献。”


杏勒完小校长李树红说:“支教生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念、理念和视野,工作认真、踏实、有办法,给孩子们增添了许多笑容。”


区二中校长郭平说:“支教生看问题的视角不一样,让同学们换了一双眼睛看世界。”


区一中校长李荣华说:“支教生经常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带来全新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风气,让教学更加有味道。”


区二中王琳娜同学的爸爸对支教老师充满感激。他说:“我女儿之前上学有畏难情绪,现在在支教老师的引导下,她知道了学习的意义、找到了学习的方法,不用我再督促。有支教老师来我们这里特别好,他们改变孩子很多,特别感谢华中大。”


——他们自己说:“支教一年,无悔一生。”这一年,他们收获了一程情谊,也找到了自己向往的未来的样子。


对于教育育人,他们有了自己的理解。朱锐说:“希望我们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种子,能够悄然发芽并灿烂盛开。”刘静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助其绽放光芒。”仇书山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届又一届的研支团带着初心和梦想,奔赴临翔、奔赴西部,就能逐步破解教育落后的困局。”



对于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他们的信念更加坚定。侯志冉说:“生在中国,我很骄傲。亲身参与并体会到临沧乡村发生的巨变,很感叹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更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张堃说:“读懂了农村也就读懂了中国。一年的经历和见闻让我对基层有了全新的认知,对我以后解读国家政策非常有帮助。”李红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学习、夯实基础,将来才能有心更有力地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奋斗一生、奉献一生。”


为了他们和他们,华中大甘为坚强后盾



“走出去才知道,华中大永远是我们华中大学子坚强的后盾,是我们永远的家。”在2019届华中大研支团临沧分队总结座谈会上,队员们如此由衷地感叹。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坚决完成教育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助力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帮助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临翔有梦有未来,助力研支团逐梦逐未来,华中大甘为守护梦想、成就梦想的坚强后盾。


——校党委高度重视,健全管理。



华中大在与临翔区对口帮扶中高度重视教育扶贫,通过多部门齐抓共管、健全体制机制、规范管理运行等有力举措,着力推进研支团工作。截至2020年10月,华中大先后选派27名研支团成员奔赴临翔区,参与临翔一中、杏勒完小、蚂蚁堆中学、南美村九年制学校、博尚中学等多所学校的支教定点帮扶,得到各级各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华中大连续两年被团中央评为全国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第20届研支团临沧分队获得临翔区优秀志愿团队荣誉;队员杨杰波、刘子灵和张堃先后获评年度西部计划全国优秀志愿者。


——校领导亲切关怀,殷殷嘱托。





校领导多次赴临沧看望慰问支教团成员,了解大家的工作生活情况。校党委书记邵新宇看望研支团队员们时,殷切勉励同学们:“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你们带着使命和希望而来,就要散发青年的光和热,用实际行动为临翔教育扶贫事业贡献华中大力量。”他还将研支团感人的支教故事带回到华中大“深度中国”的课堂。校长李元元慰问大家时指出,教育能让贫困地区的人们增长智慧和见识,能从思想上精神上帮助贫困地区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他深切叮嘱队员们:“你们是山区孩子向往未来的引领和榜样,要传递好理想信念的接力棒,一届接着一届教下去。”副校长梁茜寄语大家:“在支教的一年中,希望你们学习怎样正视教学及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它们,并把它们转变为收获,成为一生的财富。”


——校团委和学校项目办切实推进,暖心保障。



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校团委和学校项目办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针对研支团队员开展分类分层分阶段培训,全面助力研支团能力素质提升,切实推进研支团工作。校团委多次赴研支团服务地调研,不仅在生活为志愿者送温暖,更是在学习工作上给予支持。校团委书记林桢栋希望队员们“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奉献精神、崇尚实干作风,坚持公道正派、青春健康、简单阳光,在支教中奉献青春并收获成长”。


三尺讲台有天地,一支粉笔育桃李。华中大研支团临沧分队带着信仰、责任与真情,以行践言奋斗在临翔教育发展的第一线。他们,投身脱贫攻坚的大局,全身心投入临翔区支教定点帮扶工作;他们,传播理想信念的火种,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更远更绚丽未来的窗;他们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图片由记者朱必勇和校团委提供。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