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院史回眸】电信学院:肩负承重墙学科责任 六十二年电信英才辈出
发布时间:2022.07.17

来源:电信学院 编辑:范千 浏览次数:

栉风沐雨,薪火相传;春华秋实,继往开来。在国家从工业化迈入信息化过程中,通信与电子信息理论与专业技术的作用犹如建筑大厦的承重墙。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建院62年来,全体师生员工团结拼搏、砥砺奋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瞄准国家重点领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本学科群有幸承担并完成国家基础研究重大课题、863计划重大课题、国家重大专项、部委重大项目等,通过科研同步推进教学改革与社会服务,创造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学院不断推进教学改革、课程优化、实验基地建设和科研攻关,不同阶段都为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学院培育了近两万学子英才,孕育出一大批具备“导演级”的信息与通信系统基础层知识结构与全局观的能力人才,如中国科学院朱中梁院士,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王舟,微信创始人、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小龙,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vivo公司创始人、总裁沈炜等。

 

六秩芳华,弦歌不辍。电信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育人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与共和国科教事业发展脉搏紧密相连、同频共振。电信学院始建于1960年,创立之初为华中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1985年改名为电子与信息工程系,2014年11月撤系设院更名为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岁月如梭,而今回眸,电信学院拥有引以为豪的院史,是一代代电信人接续奋斗、团结拼搏的结果。2022年国际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第三版中国学科评级,我院牵头建设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位列A+,参与建设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同为A+。

 

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奠定发展基石


1960年9月,学校决定,将“无线电电子学系”一分为二,成立“无线电工程系”和“自动控制与工程数学系”。学院前身无线电工程系(简称无线电系)从此正式创建,是我校信息学科发展的源头。

 

九层高台,起于垒土;行远自迩,创业维艰。无线电系诞生于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系里的老师们凭借着对革命工作的满腔热忱和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在当初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攻坚克难,不懈摸索,完成专业设置,创建了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与实验基地,并于1963年开始招收无线电技术专业研究生,为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石,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紧缺专业人才。

 

 

当年的实验教学

 

 

学生在调试设备

 

1970年初,全国彩色电视湖北攻关组在无线电系成立,黄载禄等一批骨干教师参加攻关会战,完成了电视中心控制立柜和摄像机等系统的研制,并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彩电攻关成果展,拉开了无线电系承担大型科研项目的序幕。

 

 

湖北省彩色电视会战合影

 

1971年至1977年期间,无线电系由万发贯任组长,朱耀庭、黄载禄任副组长,组织全系一批骨干教师,集中精力完成国家下达的大型数字移动对流层散射通信机的研制。该项成果中的“时频编码技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此次研制充分锻炼了教师队伍,为创办通信工程专业创造了条件。

 

抢抓时机,锐意改革,入主流上水平

 

1978年以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敢于竞争、善于转化”办学方略指引下,无线电系迎来了“入主流、上水平、更好更快发展”的大好时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在学科布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声,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无线电系(当时称电子工程一系)两个专业均在全国招生,学制四年。1979年1月,学校成立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无线电系教授万发贯任首任所长,朱耀庭、李志琳、林士杰教授任副所长,为学校图像所的发展奠定基础。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业评审,无线电系获得全国首批“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获得该专业硕士点,万发贯成为该博士点第一位博士生导师,这是对无线电系办学实力特别是学科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条件的高度肯定,成为学院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85年,无线电系更名为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当时的电信系领导班子认真分析当时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形势,结合实际作出一系列改革举措:课程体系由以“电路”课程为主向“系统”“网络”发展;由“模拟”向“数字”“集成”发展;由只重视硬件向软、硬件并重发展,加强计算机课程内容;更加重视科研工作,要求教学、科研协同发展,拓宽科研领域;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将全系几个由专业教研室开办的验证式实验室集中起来成立 “中心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方式,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开设“电子线路设计与测试技术”实验课,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1985年,全国首批“少年班”在校招生,电信数理提高班由此创建,开启了电信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征程。1993年,电信系获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博士学位授予点,漆兰芬成为该博士学位点首位博士生导师,进一步增强了办学声誉与实力。电信系是较早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1991年6月,“通信与电子系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1998年,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电信系获批“信息与通信工程”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点和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标志着电信系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再上新台阶。电信系较早推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国际化办学策略,开展与美、德、英、澳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办留学生教育,成为又一大办学亮点。

 

 

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方毅视察学院实验室建设

 

电信系历来以“敢啃硬骨头”的拼搏精神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黄铁侠教授负责的师生团队多年攻关红外成像技术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同步水平,相关成果获三项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5年成功研制智能化红外电视系统。国务院原总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曾在国家仪器仪表总局举行的科技攻关成果展示现场,详细询问该团队研发的红外成像系统性能及应用情况。原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来我校视察时,在南一楼实验室现场详细了解红外技术研究成果。

 

EIM-601大容量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简称EIM-601)开发则是20世纪末电信系执行原电子工业部下达任务投身的一次重大科研战役。黄载禄教授担任科研组组长,全系七十余名师生与原电子部第五十四研究所合作承担研制开发工作。在两年日以继夜的科研攻关中,师生们大胆创新、忘我工作,经常顾不上吃饭,通宵达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终于完成了繁重的软硬件工作任务,于1995年4月8日顺利通过了国家鉴定和验收。该成果是电信系师生们心血汗水与坚强意志的结晶,是我国通信行业发展中攻坚克难的真实缩影和生动写照,它打破了外国人长久以来对电信网统一维护核心技术的垄断,是我国自主数字通信产业的起点,获原电子部1995年科技进步特等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在同年6月20日分别以《创新之路》《争气的601大程控》为题,作头版头条报道,誉之为“民族工业的骄傲”。这一成果在学校和电信学科的发展历史上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一代代华中大电信人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道路上奋勇争先、砥砺前行。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电信学院师生集体研发攻关的EIM-601大容量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

 

1978年至1999年,电信系还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任务、校企合作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诸多奖励,科研实力日益雄厚。

 

电信系敢为人先,通过有组织地产学研合作解决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在校企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一直走在前列。1990年,张肇群等人创建华工科技图像公司,成为华工科技上市的重要子公司。601开发成功后即积极落地孵化出成果转化应用基地金鹏公司,国务院原副总理、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同志,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同志都曾参观金鹏公司成果展并予以高度评价。

 

 

国务院原副总理、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同志视察金鹏公司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同志参观金鹏公司成果展

 

教研并重,特色鲜明,结出累累硕果

 

21世纪之初,电信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实施推进“党旗领航工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在学科建设、学院发展上书写奋进之笔。2006年系党总支被湖北省委高校工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在人才培养上,继承学院教学工作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着力打造质量工程,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争做教育教学排头兵:连续三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严国萍教授获得国家教学名师称号,刘玉教授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电子)获国家首批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基地,2007年电工电子教学团队获批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其教学改革成果走在全国前列。2007年,全国首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源于刘玉教授负责的Dian团队的项目制。2009年11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来校视察该团队,高度肯定其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并题词:将科研、教学、团队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学院连续三届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时间

项目名称

负责人

2001年

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严国萍

2005年

以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为平台,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朱光喜

2009年

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团队式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刘玉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视察我系刘玉教授指导的Dian团队

 

学院秉承科研要走在教学前面的办学思路,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全面持续发展。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创办初期的无线电技术单一专业,发展为集电子与信息工程领域多个方向为一体的学科基地,在宽带无线多媒体通信技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互联网技术与工程、图像图形与多媒体处理、微波与探测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形成鲜明特色。获批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07年,“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获得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08年,“信息与通信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获得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积极推进平台建设:成功申报“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在科技部验收中被评为优秀,电工电子教学基地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被评为优秀,新建“智能互联网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参与申报“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成功。

 

在科学研究上,瞄准学术前沿,直面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服务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主战场。朱光喜团队和武汉汉网高技术公司联合承担并完成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宽带无线IP技术”,昭示宽带无线通信主流发展方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政协原主席,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亲自参观此项科研成果。相关课题“基于IP的宽带移动多媒体通信新技术”获得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王宏远等承担的“基于HFC和IP混合网络的互动电视系统”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胡修林等人的科研成果多次应用于“神舟”飞船工程。2006年,电信系中标广东科学中心“数码世界”展览展示项目,总经费高达2460余万元,创当时我校单项科研经费最高。相关课题“广东科学中心建设与管理的创新实践”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政协原主席,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参观学院科研成果

 

追求卓越,破浪远航,建设一流学科

 

进入新时代,电信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力内涵式发展,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加速建设一流电信学科、卓越电信学院。

 

——强化政治引领,以党建促发展成效显著

 

学院党委始终将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摆在首位,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能力,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与保障作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认真抓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开展巡视整改工作,将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学院办学各方面全过程。学院党委建立健全学习教育长效机制,以此为抓手为全面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赋能提效;加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推进师生支部共建,落实党委委员、党建导师联系指导学生党支部;制定并落实课程思政书记“亮点工程”方案,三次获批学校思政专项课题一类课题,课题成果两次荣获学校一等奖。2021年学院教学实验中心党支部获评湖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教学实验中心党支部荣获“湖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健全引育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斐然


学院坚持党管人才,推行“以人为本,人才兴院”战略,把人才工作放在中心工作突出位置。采取引育并举,建立适合本学科情况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出台《电信学院人才引进奖励办法》,发动全院教师积极参与人才引进工作,逐步形成团队负责人参与的引育机制。积极开拓渠道,利用东湖论坛等引才平台加大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学缘结构,统筹学科建设需要和年龄层次,形成人才梯度。重点支持以学科重点发展方向组建核心团队,充分发挥人才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在推动学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人才引进、队伍优化、自主培养等措施,学院师资队伍中有海外博士学位或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数量不断增加,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落实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学院党委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养首位,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扎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建育人、实践育人、资助育人、就业育人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有益探索。班风学风建设成效显著,提高2001班获评校“黄群班”荣誉称号,实现学院荣誉班级建设的突破;积极利用专业优势,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管理,学生思政工作案例获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案例一等奖。

 

提高2001班获评校“黄群班”荣誉称号

 

电信学院狠抓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不断树立人才培养新优势。坚持“科教合一”的教育理念,突出红色思想进课堂、一流教授进课堂、科技前沿进课堂,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获全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学院建成了特色品牌专业、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精品MOOC课程、2门国家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4本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相关指标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居全国高校第2位。由于在教材建设方面的突出成绩,学院获学校推荐申报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先进集体,并持续加强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全校相关学生提供高质量实验教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厚基础、宽口径要求,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课程质量,扩大课程可选择性,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阶。

 

 

“微信之父”张小龙系学院91届本科生、94届硕士研究生

 

 

电信学院学生团队连续获得第五、六、七三届互联网+大赛全国金奖

 

 

电信学院本科生团队获挑战杯全国决赛一等奖

 

——优化学科布局,学科优势特色鲜明彰显


学院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以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和原始创新为突破口,紧盯瞄准学科领域国际发展前沿和国家及区域战略需求,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推进学科交叉创新,以“感知+智能+通信”为架构,围绕“感通算一体化”,以通信为核心,面向“感-通-算-控”一体化复杂巨系统,在传感器与物联网、图像与计算机视觉、智能感通算一体化、复杂环境下的电磁感知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一支能顶天、可立地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专家队伍,大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积极产生一批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科技攻关成果。形成了短距无线通信、绿色宽带移动通信网络、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新型传感与协同探测、目标与环境电磁信息高效获取、防伪与网络安全等多个与国际前沿接轨,具备相当竞争力的研究方向。学科平台建设成绩突出,目前已建成两个国家级基地和五个省部级平台,同时参与建设四个国家级基地,还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绿色通信与网络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在科技部2021年度评估中获评优秀,是全国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唯一获评优秀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先后牵头成立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图象视频处理与通信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通信学会短距无线通信专业委员会。通信工程学科国际排名逐年上升,2021年位列“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国第7、全球第9,是学校三个进入世界前十的学科之一;在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均获评A+。学院每年为学校计算机学科进入ESI排名1‰作出显著贡献。

 

 

校长尤政院士调研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坚持四个面向,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学院注重科学研究的“四个面向”,承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显著提升,科研经费近两年实现两级跳,实现牵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得零的突破和三千万级大项目零的突破。科技奖励方面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重大奖项。学院科研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不断提高,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不断涌现;学院两项科研成果入选学校“华中科技大学重大学术进展”。尹海帆教授研究团队自主研制的智能超表面无线通信原型系统成功打破业界性能记录,相关技术科普作品经院士评选获评中国工程院创新潜力奖男士组第一名。刘文予、王兴刚等老师提出的十字交叉注意力(CCNet)方法被DeepMind等单位应用来解译蛋白质序列的探索,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被AlphaFold应用。学院以攻克“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为己任,把文章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全程参与国之重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工作,参与制定4 项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在贡献高校中排名第一;加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急视频通信技术、应急救援装备在中国国家应急广播中集成应用,完成国内11省整体部署,覆盖国土面积72%;与我国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头部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16个,核心技术集成于华为、中信科、长城信息等核心产品中并服务全球通信基建,应用于金融、防伪等26个行业和大兴机场等一大批国家重大工程。学院成果实现规模化出口,科技抗疫成果在我国早期抗疫、湖北省复工复产、校园常态化防疫等各阶段发挥了关键作用,受到孙春兰副总理的肯定和《焦点访谈》等中央媒体新闻栏目重点报道;尤新革团队多项防伪技术研发成果助力“两个奥运”。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现场听取我院教师团队介绍科技抗疫成果

 

 

学院教授团队成果入选“2020年度华中科技大学重大学术进展”

 

——推动互容互通擦亮国际化办学金名片


国际交流合作是电信学院的一大办学特色和优势。学院承接了教育部、商务部等合作项目,开展成建制的本、硕、博国际学生培养,境外来华学习交流学生人数全国领先。在通信工程本科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全英语教学培养方面处于国内领先位置。第四轮学科评估境外学生来华学习交流指标位居全国第二位。在教育援外工作中勇于担当、不断开拓进取,留学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先后荣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省级品牌课程1门。为应对疫情,在国际平台上线3门课程供世界各国大学生进行在线学习。2017年获批商务部援助发展中国家“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学历学位项目,是学校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承担商务部援助发展中国家学历学位教育项目的培养单位,为全球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培养大批量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高水平人才。2020年依托“通信工程来华留学教学示范基地”成立了“华中科技大学来华留学大工科教学基地”,进一步促进专业建设、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学院埃塞俄比亚籍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兴发布了首个阿姆哈拉语场景文字检测与识别综合公共数据集和初步算法解决方案,助力东非国家在办公、交通、旅游等相关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埃塞俄比亚大使馆对此向学校致函感谢。

 

高端援外学历项目“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班举办开学典礼

 

学院稳步推进国际合作交流。与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挪威、荷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有稳定的合作关系。拓展对外交流渠道,积极举办国际会议,持续加强国际项目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电信联盟的标准制定和推广工作,牵头申报成功获批成为国际电信联盟学术成员,为学校师生参与制定电信标准、开展国际电信学术交流提供平台。大力搭建有实质内容的国际合作与科研平台,建设国家绿色通信与网络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信息物理鉴伪与电子溯源国际合作平台等国际科研平台2个,牵头承担的国际合作项目29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专项5项,全校共20余项,占全校1/5;2021年是全校获得欧盟项目最多的学院,牵头新获批国际标准3项,新提交国际标准1项。

 

忆往昔,峥嵘岁月情怀如歌;看今朝,信息科学一日千里。云清枝劲挺,秉志造葱笼。建功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在建校七十周年新的起点上,电信人将传承学院老一辈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始终坚持站在立德树人、科技创新的最前沿阵地,向着世界一流的学科建设目标,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