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院史回眸】体育学院:强健体魄塑造品格 华中体育筑梦强国
发布时间:2022.07.21

来源:体育学院 编辑:罗祎 浏览次数:

回眸——学校体育工作蒸蒸日上


华中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前身为华中工学院体育教研室,始建于1953年。1978—1985年期间,学校体育工作以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围绕体育教学、群体活动、大学生身体素质研究等方面开创了我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思路。

 

1985年,为适应时代发展对高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学校成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教研室提升为体育课部,体育课部下设办公室、科研室和二个教研室,全面提升学校体育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1988-1999年期间,体育课部根据学校要求,进一步完善管理机构建设,下设基础教研室、专项教研室、学校体育研究室、办公室、实验室五个部门,对机构设置、职能、规章制度、政策方针进一步拓展和确定,为体育课部的整体提升构建了良好的框架。

 

2000年5月合校后,原华中理工大学体育课部、原同济医科大学体育部、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体育教研室合并为华中科技大学体育部,从此开启了华中科技大学体育工作的新篇章。

 

2019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正式成立,于2020年9月招收首批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体育学院下设有学院办公室、5个教研室、群体室、竞训室、科研室、研究生办公室、体质测试中心和场馆管理中心等12个科室。体育学院的成立是学校主动参与、对接体育强国建设和践行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具体路径,将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

 

风雨兼程路、悠悠七十载,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全面发展,拥有光谷体育馆、游泳综合馆等国际一流的六大场馆群,一代代体育人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追求卓越、力争一流、稳步前进,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校发展的光辉历史里,谱写着自己的篇章。

 

创新——体育教学改革硕果累累


体育教研室、体育课部、体育部、体育学院,四个名称代表了我校四段不同寻常的学校体育发展历史,同时也记录了我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新时代教育的发展,学校体育迎来了新的春天,体育教学工作也随之蓬勃发展。

 

追根溯源,艰苦开拓。195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53年华中工学院体育教研室成立,场地、器材简陋,教职工艰苦创业。

 

50年代初正在修建的西边操场

 

1979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下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85年,体育课部成立。教学过程从自编教材,到参考苏联教材和以“劳卫制”为主要教学内容;制定了各项教学文件,修订和逐步完善了教学计划,健全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执行了体育课不及格只发肄业证的规定。

 

 

 

稳步前行,卓有成效。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一系列国家政策指引下,我校体育教学工作紧跟时代步伐,一步一个脚印深入课程改革,相继出台了《华中理工大学体育能力合格标准》《体育基础理论大纲》与《体育基础课与专项课大纲》等,并于1992、1997年被学校评为优质课程,同期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评估优秀学校”光荣称号。

 

创新发展,以体育人。2014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精神,2021年我校推出《华中科技大学关于全面加强与改进学校体育的实施意见》(简称学校体育工作“20条”)。

 

——完善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2016年开始,我校围绕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教学目标,创新使用分层分类、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通过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体质健康测试、课程思政和心理教育五个方面的深化改革,构建全方位、全覆盖、一生一案的大学体育培养体系,到2021年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学-练-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教学技能成果展示

 

教学技能比赛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22年教学班级学生体质合格率96.67%,优良率30.25%,进入全国先进行列。2018年学院首次开展教学班学生运动技能大赛,体育课程运动项目由原来的15项,增加到了28个运动项目,项目丰富多彩,同运动项目不同班级学生,开展运动技能比赛,有效提高了运动技能水平;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合作,开展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特色课。

 

——开创线上教学,丰富教学方式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根据学校“推迟开学、按时开课”的总体指导方针,学院全体教师克服重重困难,开设433个线上体育课堂,完成了14296名学生的体育教学任务,为疫情期间学生的身心健康点亮了曙光。体育学院首门《大学体育理论》慕课为2020年线上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校开展体育线上教学尚属首次,由此被教育部获邀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上做体育线上教学经验分享,获得了同行高度认可。

 

——完善制度保障,产出教学成果


在学校体育工作“20条”中,体质测试合格率和毕业挂钩,首次进入我校本科生培养方案,同时也推出华中科技大学“运动技能等级证书”实施细则等。为切实落实学校体育工作“20条”目标任务,体育教学已完成体育长学制、大课程体系的设计,大学本科一、二、三年级开设144学时公共体育必修课,其中本科一、二年级为120学时,本科三年级为24学时,构建“长跑+游泳+专项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

 

积极开展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体质健康促进及运动与心理健康为主的相关研究。近五年,获批教育部人文教学研究项目3项,省级教研课题10项,教材5部,发表高水平教学研究论文若干。多位教师获教学质量一等奖、课堂教学优质奖、校教学竞赛一等奖;3位教师被聘为华中卓越学者(教学岗);大学体育《网球》《足球》《瑜伽》等课程参与国家及省级一流课程评比。

 

传承——校园体育文化欣欣向荣


秉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通过通过丰富的课外体育锻炼和完善的校园体育竞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育体育精神,形成人人崇尚运动、人人喜爱锻炼、人人参加竞赛的校园体育文化。

 

 

逐步形成课外体育锻炼氛围。自体育教研室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积极组织田径运动会、环校跑等各类体育活动,带动全校师生积极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体育课部成立后,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内容,既增加了师生喜闻乐见的健美操、武术、太极拳等内容,也拓展了当时较为新颖的韵律操、现代舞、国标舞等项目。1989年,体育课部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体育先进单位。

 

 

90年代我校学子赛场风姿

 

1992年,学校召开全校体育工作会议,党委书记、校长等学校主要领导参会并作重要讲话,大力推动早操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课余锻炼习惯,并逐步打造春季学校运动会、秋季各院系运动会、新生运动会、“华工杯”三大球比赛、单项体育协会比赛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形成了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1993年体育课部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群体先进单位”。

 

线上体能挑战赛

 

2000年,体育部不断深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大学生体育俱乐部为抓手,不断深入推动课外体育锻炼。2003年非典期间,体育俱乐部活动成为学生疫情期间必不可缺的生活内容,成为抗击非典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体育部不断整合资源,丰富校园体育活动,打造品牌体育竞赛,相继推出校园体育文化节、明星运动员讲座、阳光体育长跑等品牌活动,吸引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群体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体育学院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线上群体活动,如线上体能挑战赛、居家锻炼视频展示比赛、体育锻炼视频共享等,带动学校上万名师生参与体育活动,舒缓师生疫情压力。

 

校园马拉松

 

荧光夜跑

 

秋季运动会

 

不断完善校园体育竞赛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以“二会、三杯、五跑”为核心,以校级竞赛为龙头、教学竞赛为基础、院(系)竞赛为品牌、俱乐部竞赛为特色的校园赛事体系,形成了“月月有比赛,周周有活动”的常态,每年成功举办系列校级体育比赛20余项,参与人数达到15万人次;指导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开展体育比赛30余项,指导各院系开展体育竞赛活动60余项。其中,学院对接学生体育活动需求,创新开展的春、秋季体育嘉年华,荧光夜跑等校级赛事,广受学生好评,如2021年秋季体育嘉年华有近5000余名师生参与活动,视频直播+照片直播总曝光量突破千万,总声量5186条次,登上同城热搜榜。多次承接全国大学生校园足球八强赛、名校篮球赛、全国大学生篮球一级联赛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春季运动会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挑战赛

 

以赛促练提升体质健康水平。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评估机制,学院创新举办华中科技大学春季运动会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挑战赛。在2022年春季挑战赛中,肺活量单项男生最好成绩达到7507毫升,50米单项男生最好成绩达到6秒,1000米单项男生最好成绩达2分47秒,引体向上单项男生最好成绩达50个,仰卧起坐单项女生最好成绩达77个。我校体育教学与体质监测中心荣获2022年度全国高校优秀体测师范单位。

 

进取——运动队成绩屡创辉煌

艰苦卓绝,开创体育代表队。1960年10月,文工团体育大队(简称文体大队)成立,共13个队,200多人,文体大队在历届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上所向披靡,曾3次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田径、举重等比赛,获得了1次冠军和2次亚军,田径团体总分及许多单项比赛常年稳居湖北第一。

 

 

传承突破,代表队成绩斐然。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我校也加快了代表队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了A、B、C三级运动队管理体系,确立了建设立足高校、面向国际的高水平代表队体系和分层级建设普通生代表队的工作思路,现共各类代表队近30支。

 

高水平代表队以全国单项锦标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现为全国学生运动会)、全国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乃至亚运会和奥运会系列赛事为参赛目标,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培养出一批具备高素质、高学识、高运动水平的大学生。1987年4月,我校作为51所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试点大学之一,重点建设篮球队、足球队和田径队,在1992年全国学生运动会获得男子篮球和田径冠军,并获得校长杯。

 

田径队在全国学生运动会获3金、3银、5铜

 

女篮获全国学生运动会亚军

 

男篮获得全国大学生CUBA篮球联赛总冠军

 

男足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组高水平乙级联赛冠军

 

2000年后我校逐步增加了女子篮球队、乒乓球队、武术队、龙舟队等共8支高水平运动队,三次荣获全国学校体育工作最高荣誉“校长杯”奖杯。田径队屡屡在湖北省高校田径运动会和省运会上获得团体冠军,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多枚金牌;女子篮球队先后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亚军,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亚军4次;男子篮球队曾获得全国大学生CUBA篮球联赛总冠军;足球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组高水平乙级联赛冠军。

 

女子龙舟队在首届世界龙舟联赛(福州站)中摘金夺银

 

女子龙舟队组建于2020年10月,两年在中国龙舟公开赛(上海站)、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和首届世界龙舟联赛(福州站)共拿下5个冠军和5个亚军的优异成绩;乒乓球队和武术队,在全国单项锦标赛和大运会中也数次获得奖牌。

 

苏雄锋在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夺得男子跳远冠军

 

顾全征战2022男篮亚洲杯

 

以苏雄峰、顾全、翟欢、游娜等为代表的优秀运动员多次站在全国和世界大赛冠军领奖台。苏雄峰先后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打破男子跳远纪录,在201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获得银牌,在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以8.17米的成绩获得冠军,成为我校建校以来第一个自主培养的世界冠军。

 

男排获得CUVA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阳光组总决赛)全国冠军

 

男足获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校园组西南赛区第一名

 

普通生代表队以领跑湖北高校、参与全国大学生体育比赛为目标。各代表队先后获得CUVA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阳光组总决赛)全国冠军、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校园组西南赛区第一名、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二级联赛西南赛区第一名、中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总决赛)男子甲组团体冠军、中国大学生阳光体育乒乓球比赛混合团体亚军、世界青年桥牌锦标赛双人组冠军。

 

 

2012年我校和武汉大学每年共同举办“同城双星龙舟友谊赛”,八年同城较量增加了两校的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风采、切磋技艺的舞台,也成为了湖北高校赛事、武汉城市的一张名片。龙舟队秉承着“为校争光、义不容辞”的信念,先后在中华龙舟大赛、中国龙舟名校赛、世界龙舟名校赛上斩获6金4银3铜,屡创佳绩,已成为我校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品牌。

 

2011年7月李培根校长向李娜颁发杰出校友证书

 

李娜法网夺冠

 

高崚获(左)雅典奥运会卫冕羽毛球混双冠军

 

昌雅妮(左)获国际泳联世锦赛跳水女子双人3米板冠军

 

联合培养,世界冠军扬名海内外。我校积极与湖北省体育局、中国国家队共同培养优秀运动员,如李娜、李婷、姜山、高凌、昌雅妮等。其中李婷和高凌分别获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网球女双冠军和羽毛球混双冠军。李娜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网球女单第四名,并在之后的网球大满贯法网和澳网捧得冠军。昌雅妮获得2022年第19届世界游泳锦标赛跳水项目女双3米跳板金牌。

 

体教融合,开创高水平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国家体教融合政策,搭建省校共建平台,我校与湖北省体育局共建高水平篮球队和田径队,与中国赛艇协会、中国皮划艇协会和湖北省体育局签订“科技助力奥运水上运动”的战略合作协议,运训女子龙舟队3名队员正式入选国家龙舟队,并将代表中国队参加杭州亚运会。积极拓展后备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多所高中拥有田径、篮球后备体育人才基地,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开拓——国际体育交流日新月异


越南民主共和国田径队与湖北省田径队友谊赛秩序册

 

体育赛事交流提升学校影响力。建校之初成立的文体大队就开展了国际体育交流活动,在60年代我校田径队曾作为湖北省田径代表团成员与越南国家田径队举行友谊赛。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我校男篮到日本参加邀请赛,莫斯科体育大学舞蹈教师来我校表演并参与学生教学活动,冰岛国家乒乓球队来我校参观访问,海峡两岸体育代表团来我校参观。

 

世界名校龙舟赛我校创造历史包揽三金

 

合校之后,我校男、女篮球队先后访问了泰国、美国、韩国。龙舟队参加世界名校龙舟大赛、“大美东湖”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武术队参与我校赴英国孔子学院的交流活动。我校举办过世界名校足球邀请赛等国际赛事、中日韩大学生登山户外交流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园文化生活,带动了群众体育的蓬勃开展。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女子篮球项目颁奖仪式

 

2019年10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女子篮球项目在我校光谷体育馆举行,共有中国、美国、德国、法国、巴西、加拿大6支代表队71名运动员及32名技术官员参加,中国女子篮球队以六连胜的战绩夺得第七届军运会冠军(照片)。近1500名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参与完成17场次比赛的各项工作,比赛现场观众累计达34539人。组委会主席,国际军体执委、国际军体篮球官方代表、国际军体代表团团长,省市领导前来现场观摩指导。赛事期间,各媒体平台刊发各类型新闻200余条。女子篮球竞委会紧紧围绕“办赛水平一流、参赛成绩一流”目标,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赛理念,不负众望,不辱使命,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了女子篮球比赛工作任务。

 

世界名校足球论坛

 

中华龙舟发展国际论坛

 

海峡两岸青少年登山交流活动

 

体育学术交流增强文化辐射力。参加中国名校篮球赛事委员会与常青藤联盟交流会议、海峡两岸登山交流活动、中日韩大学生登山运动交流峰会、2017年中美高校体育论坛、德国科隆体育大学体育科学学术研讨大会;举办世界名校足球文化论坛、“2020中德国际论坛--后疫情时代下的体育发展和体育产业:挑战与展望”等多项国际体育学术与文化交流活动。2018我校获批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龙舟),举办2022年中华龙舟发展国际论坛—新时代龙舟运动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国际龙舟联合会、亚洲龙舟联合会、中国龙舟协会、高校等近20名国际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增强师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积淀——师资队伍建设实力雄厚


 

学院师资队伍跟随着我校体育工作的发展阶段与进程而不断发展壮大。1953年华中工学院成立之初便设置了体育教研室,只有7名体育教师,到2019年成立体育学院,现拥有专任教师8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2人,讲师28人。博士10人,硕士48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确定了师资队伍建设“引育并重”目标,制定引进、培养人才规划。一是不断强化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对新进教师有组织地安排指导教师,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先后选送10名教师到美国西密歇根大学、佐治亚州立大学、法国、英国、英国等高校访问、进修、学习,旨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注重青年教师招聘与人才引进,近十年来从海内外知名高校招聘引进23位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包括多名世界冠军,师资结构不断逐步优化,教师中拥有硕士、博士比率达到69.6%。三是坚持分类培养,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了良好的考核激励机制,教师们坚守理想、钟情事业,用情教学、用心育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

 

教师队伍不断积淀力量,为学院“入主流、重交叉、创特色”的学科建设目标不断增添新鲜血液与活力。近五年有来自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电力系统、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清华大学体育社会学、东京大学预防医学等研究方向4名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人员。近十年,共有10余名毕业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东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具有工科、医科、文科等多学科研究方向的博士。

 

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升。1人获首届全国高校体育教师校园足球教学与指导技能大赛三等奖,2人获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比赛一等奖、二等奖,3人获校教学竞赛一等奖。

 

13届全运会柔力球项目我校青年教师童胜玢勇夺首金

 

教师专业业务能力突出。1人担任过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群众比赛柔力球花式单人自编项目冠军;20名教练员所指导的运动员多次在全国各类体育赛事上摘金夺银,仅在全国学生运动会共获11个冠军7个亚军12个季军;10余人次获全国大学体育单项锦标赛优秀教练员称号,2名教练员分别入选第26、27、30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中国代表团成员。

 

师资队伍实力显著提升。通过搭建平台,组建团队,学院形成了一支在湖北以及全国高校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队伍。主要包括在大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的谢彬教授、公共体育服务及政策研究的栾丽霞教授、体育产业方向的孙竞波教授、龙舟传统文化与传承方向的井玲教授、课程建设与大众健身方向的尹继红教授、运动训练方向的余长青教授、篮球赛事组织管理方向的曾洪涛教授等等。

 

栾丽霞教授在德国科隆体育大学参加学术会议

 

栾丽霞教授主编普通高等院校“十四五”规划体育精品教材《网球运动教学与训练》,2021年带领团队申报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待批);承担了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湖北省教学改革等项目,尤其在2020年获得国家社科立项,为提升体育学院科研水平和促进学科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

 

曾洪涛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执裁

 

曾洪涛教授是篮球国际级裁判员、篮球国际级技术代表、国际篮联技术监督、国际篮联裁判讲师,担任北京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亚洲杯、亚锦赛、世界军人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篮联一级赛事篮球项目技术代表10余次。目前担任国际篮联技术委员会委员,是全世界十三名委员中唯一的中国人,同时也是第一位在世界杯级别比赛担任技术监督的中国人。主持国际篮联《篮球规则》《规则解释》和《篮球裁判员手册》翻译和审定工作,发行累计超过40万册,在业界影响力广泛。

 

 

教师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学院教师队伍1人获全国群体工作先进个人;1人获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湖北省学校体育先进工作者、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获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五部委授予“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先进个人”称号。1人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并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记功一次。1人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多人获校教学名师、校师德先进个人、校三育人等荣誉称号。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体育学院将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在喜迎70年校庆之际,在学校迈向世界一流的征程上,在服务国家体育强国战略中,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携手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