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去年10月份开学,今年元月中旬就到了家,实际在校时间三个月(还不算双休日和元旦假),开学时交了6000多元书费、学费和生活费,将近70元一天的大学生活,孩子到底从中学了些啥?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遇到孩子时习惯顺口问一问什么时间放假,什么时间开学。这一问,可问出共性问题来了:按照教育主管部门文件精神放假的只有幼儿园和小学;中学一般都推迟放假,提前开学,尤其是毕业班,绝没一个超过十五天寒假的;大学则不同,腊月半就到了家,一般都要过了小年(正月十五)甚至更迟才开学。有人解释这种现象为人生三步曲:入门篇、奋斗篇、享受篇。
按文件精神放假的不容非议,只管坚持就是;在该放假的时间里上课属违规补课,应该查禁没商量;惟一看不懂的就是大学的放假:一是放假和开学的时间一校一个样,难道没有统一的规定?二是放假的时间普遍比中小学长得多。难道大学真的该“享受”了吗?
大学该上几天学?这是笔者在基层家长中听到的诘问。一年365天,减去平均100天的寒暑假,减去35个双休日(寒暑假未重复计算),再减去元旦、五一、国庆法定假期,大学生在校时间不足200天!有一位家长忿忿地告诉我,他的孩子去年10月份开学,今年元月中旬就到了家,实际在校时间三个月(还不算双休日和元旦假),开学时交了6000多元书费、学费和生活费,将近70元一天的大学生活,孩子到底从中学了些啥?听到这些,我懂了,家长把供养孩子读大学比喻成了种地,春播后要秋收。现在的孩子读大学,书费、学费、生活费都得由家长掏,家长们有足够的理由要求学校给孩子良好的教育,让孩子学到该掌握的知识。长于中小学的寒暑假,家长们理解成是对孩子学习时间和他们付出费用的克扣。此心此情,正是父母望子成龙急切之心的另一种表现,是天下父母心最平常的反映。
关于上述问题,大学也有一番解释。在放假时间规定上,大学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就有了参差不齐的放假时间。之所以选择早放假迟开学,解释有二:一是考虑到路途远的学生在路上耽误的时间;二是考虑到学生放假时间(尤其是寒假)与民工返乡回流时间一致,会增加交通部门的压力,所以尽量避开客流高峰。
显然,大学把放长假解释为社会需要,似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当我们把这种需要与家长们培养孩子的需要放在一起衡量时,觉得如此解释不免有些苍白。如今的大学接近于“消费教育”,家长花了那么多的钱,大学就有义务给大学生足时足量的教育,否则就是“缩水”和克扣。不错,教育是无形的知识传授,但时间仍是衡量教育投入的重要标志之一,连这个基本的可感物都缩水,家长的心态怎能平衡?况且,放长假的解释仍有漏洞,不能牺牲学习时间来补充学生路上的时间,交通部门的客流高峰在中小学开学时已经过去,大学生上学并没有上车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即使有困难,也不能牺牲学习时间吧?
大学有很多知识要传授给学生,有足量的时间投入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数量和质量。建议国家教委高教司倾听家长“大学该上几天学”的责问,关注高等教育“缩水”现象,然后在学生在校时间和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业上严格规定,以保证大学生的质量,维护大学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