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记“伯乐奖”获得者程时杰
发布时间:2002.11.12

来源:宣传部 编辑: 浏览次数:

   “人才的概念就是‘人尽其才’,‘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就好像打桥牌,即使拿到一副坏牌,如果善于运用,也可以打的最好。”
                                           ——程时杰

    在我校的动模楼,我们见到了程时杰。由于他的繁忙,我们没有太多的寒暄,直接进入主题。程时杰架着一副厚重的眼镜,但丝毫掩不住他的锐气与灵动。我们抱着好奇和不安问好,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带着愉悦与充实告别。这段经历,希望能与你们分享。
    “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程时杰就是这样不多的伯乐之一。程时杰早年经历坎坷,正是这曲折的求学之路,使他对人才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渴求,竭尽自己的能力使他们能有用武之地。尤其是在学校师资严重不足的时候,他慧眼识英引进唐跃进教授、曹一家博士、王少荣副教授等一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为我校学科建设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程时杰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强烈的故乡情结是他青年时代不断奋进的原动力。程时杰1968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正是文革前大学教育的末班车,按照当时的政策,他必须接受再教育。程时杰回忆说,他之所以选择了条件最艰苦的农场,就是因为可以回到湖北。农场的生活的确很苦,超过了身体的承受能力,很多部队的战士看了当时的环境都觉得难以忍受,但正是这段艰苦的生活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后来,程时杰没有如愿以偿的留在湖北,而是被分派到陕西省火电公司负责工程,九年里,他居无定所,整天围着工程转,先后参与了四个工程的建设。即便是如此的繁忙,他仍不放弃学习,“我每天早上去山坡看书,一直看到上班时间,十年如一日,今天的我便得益于那时的坚持”。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死里逃生使他明白了生命的宝贵,他决定实现自己回家的梦想。经过不懈的努力,也冲破了种种障碍,程时杰终于在1978年考入我校电力系研究生院,继而留校任教。
    “我人生的又一次转折始于1983年。”那一年,学校决定从100万美元的世界银行贷款中拨出99万美元培养出33位留洋博士。经过淘汰,38岁的程时杰成为第一批出国人员之一。在加拿大的日子里,程时杰一心扑在学业上,由于他不是英语母语学生,沟通存在一定困难,他的导师马力克教授指出他不可能打破三年拿到博士学位的记录,单程时杰在两年半后就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马力克教授深情的说“是程先生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学生的优秀品质”。在导师的热情推荐下,程时杰又继续了他的博士后学习。
    出国五年,程时杰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学校,他一结业就马上回国,投入科研教学工作中,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几十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先后主持过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完成了20多项关于电力系统的智能调度管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电力市场,电气化铁道和电力系统自动控制等横向科研课题。但他并不满足于个人的这些成就,他的心中还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就是为学校选拔和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尤其是年轻的学术带头人。
    在日本研究超导电力的唐跃进教授就是程时杰牵头引进的,为了使唐跃进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工作,他上下奔走,在学术界呼吁,到处筹措资金,终于建立了超导中心,并申请到国家211建设经费和863专项基金400万元,为超导电力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程时杰认为留住人才的条件,首先是工作,要让他们觉得有发挥自己的余地,要有配套的条件和空间;还要感情留人,要切实的为青年人着想,解决他们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觉得受重视。曹一家博士就是被“感情”两个字吸引回国的。他在取得了应用数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后,在程时杰的鼓励下,通过了《电力系统分析》等高难度的专业考试,成为程时杰培养的第四位博士研究生。两年半后,曹一家提前完成博士论文的全部工作,随后去了英国学习和工作。曹一家在英国工作期间,程时杰一方面与他保持联系、向他介绍国内的情况,另一方面为争取他回国工作创造条件。在他的努力与坚持下,曹一家于2000年4月回国。同年,在程时杰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他申请的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时被批准。2001年,刚刚30岁的曹一家被聘为长江学者,成为最年轻的长年特聘教授。年轻有为的曹一家激动地说:“我这一生有两件事做对了,一件是考了程老师的博士研究生,另一件是出国。”
    程时杰对“人才”这个概念的理解是广泛的,他觉得个人都有个人不同的特点,高校应该包含各种人才,有学术型的,也要有实践型的,还要有混合型的,让他们各自发展,互相帮助影响。王少荣老师的履历十分丰富,待过发电厂,进过研究所,还曾下海经商,与程时杰有着相似的曲折经历与工作热情。程时杰看中他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正是学校目前亟需的人才。王少荣刚刚调到学校工作时,爱人在外地工作,老父亲体弱多病,孩子才一岁多,生活非常不便,程时杰及时给予他关心与帮助,多次向校领导反映,解决了王少荣爱人的工作调动问题,免去了他的后顾之忧。王少荣现在是程时杰的在职博士生,也是教学科研中的骨干力量,并已被作为年轻的学术带头人重点培养。
    “在国外,把导师称为老板,我认为国内的老师应该是家长。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要求、期望是殷切的,与老板不同。”正是这样的信念使程时杰无私的培养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他自己常常说,学校的发展,学科的建设及学术水平的提高,希望在年轻人身上,老同志有义务扶他们上马,送一程,应该将尽可能多的机会留给青年人发挥,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这是程时杰的风范,这是他作为伯乐的心愿,这是他作为长者的情怀。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