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中,对待教学科研,她永远是那么一丝不苟;生活中,对待学生同事,她永远是那么和蔼可亲。她就是将三十多年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挚爱的教育事业的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现已调入化学系)夏淑贞教授。在其三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中,她深深体会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为自己塑造一颗纯洁而高尚的灵魂。
教书育人——耐心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原则,夏淑贞教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夏教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内容娴熟,但对待教学却没有丝毫马虎。每次上课前,她都要抽出时间重新备课:查阅新材料,补充最新内容,并研究学生的思想脉络和兴趣点,不断修改课件。譬如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多肽的形成这一专业知识,她制作动画来形象地阐释断键成键的过程。凡是夏教授所教过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使用过的不同版本的教材,她都准备有不同的课件。“做课件会花费很多时间,但只要能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不感到枯燥乏味,这些付出——值!”
在课堂上夏教授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改变单纯的“满堂灌”教学方法,根据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的特点,采用了实验事实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了阐明某一理论,她会举出大量的实验事实来说明问题。例如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检测熏鱼、烤羊肉串中致癌物质的含量,来加深同学们对生活中食物的认识。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她同时在教学中强化对化学教学的素质培养,注重本学科与医学、环境、健康等方面的紧密结合,及时向同学介绍生命科学前沿知识对本学科的渗透,激发同学们自觉地去获取知识。
“只要用心去做,花功夫去搞,没有什么做不好的。”
治学做人——实心
夏淑贞教授对学生要求严格,不仅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医德医风的教育,还注重学生能力以及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科学作风的培养。
“成果讲是讲不出来的,你必须脚踏实地地做,脚踏实地地干!”夏淑贞教授严肃地说,“治学与浮躁绝缘,你想成为大师级人才,想在深层领域中出成果,必须静下心来搞学习。做研究要靠真本事,夸夸其谈是做不出来的。”
夏淑贞教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几十年如一日踏实勤奋,每年都完成或超额完成教学任务。为研究血吸虫病,她和另外一位中年教师经常骑自行车到十几里外的长江下游采取血吸虫宿主钉螺。近五年来,她参加并完成科研课题六项,目前是科技部重大课题的主要承担者。在教材建设工作上,她先后参加了卫生部规划教材《有机化学》第五、六版的编写,主编《医学有机化学学习与解题指南》第一、二版,以及英语教材《Organic Chemistry》。编写过程中需要大量运用计算机,这对当时已年近六旬的夏教授来说,无疑是个挑战。但夏教授没有抱怨自己年龄大,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不及年轻人,而是从基础开始,一点一滴地学习直到熟练驾驭计算机。“脚踏实地”正是对她的真实写照。
不仅在治学中,作为党支部书记的夏淑贞认为对于“保持党员先进性”活动,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豪言壮语,而应该于细微之处见行动,在行动中发挥党员作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为人师表——爱心
对学生,夏淑贞教授倾尽了大部分的心血,她对自己的孩子很少管,而是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她的学生身上。对学生她的爱宛如慈母,学生有困难她都第一时间伸出温暖的双手。
有一位来自湖南的女生,家境十分困难。夏教授知悉后,立即找她谈心,鼓励她在逆境中成长,并每月补贴她生活费,节假日还拉着她到自己家中改善生活。夏教授告诉记者:“我也是来自农村,我知道农村的孩子不容易。帮助他们都是很自然的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高尚。”而针对学院几名台湾留学生基础薄弱的情况,夏教授鼓励他们扎扎实实地学,从头开始,甚至每堂课都要为他们重新讲解,她也不厌其烦。
夏教授还热情地培养,关心中青年教师,不计名利,甘为人梯,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搞科研。在有些科研工作中,她作为主要完成者,论文发表著名时,她却主动将自己列为第二作者,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当青年教师出国留学,考研考外语,教学任务繁重时,她主动承担任务,不计报酬,把培养青年人当为己任。
正是这种慈母般的爱,让夏教授获得了学生同事的普遍喜爱和尊敬。“学生都很知恩,逢年过节都打电话发邮件问候,那时就会感到自己的付出值得。”夏教授对记者说:“看着他们成长,我就很高兴,很有成就感。”
记者团(邵隽 张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