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卫:辅导员般和蔼可亲的“严师”
发布时间:2005.11.16

来源:记者团 编辑:李劲峰 浏览次数:



    按照约定的时间在同济医学院药学院的门口见到了姜卫,他把我们一直领到了他的办公室。这时候突然发现一个教研室还可以如此简单,一间大房简单地被隔成三个空间,里面整齐的摆放着几张办公桌、几台电脑和几个文件与资料柜。这时候,初见面时那种拘谨和不自然没有了,只把眼前的采访对象当成一个普通朋友,把采访当成一种和老友的叙旧。

                       “关心好我的学生”

  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姜卫一贯坚持老师要理解学生,师生关系应当融洽,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关键在于理解,虽然有几代人的差距了,但老师也当过学生,知道学生最想要什么,所以尽量为学生着想。”理解和平等正是他被学生喜爱的法宝。“说近一点吧,我觉得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医药商业贸易”专业需要学生在本科的后一年半时间里转向一个和前两年半相当不同的方向进行学习,不管对学生还是老师,这都是一个需要沟通和适应的过程。“从学生最早来咨询,提出申请转专业方向开始,我们就要和学生频繁接触,这样也可以早点了解学生是否适合转向这个专业学习。”在每学期开学前,他都要求学生在学院注册后必须到教研室报到,并且给他们提出新学期的要求和计划。“我们专业的学生少,和他们每一个人接触的机会也相对较多。”他笑称,“我们相当于承担了辅导员的部分工作。”

“控制稳我的考场”

    虽然他非常理解学生,但他却是学生心目中公认的考场最严格的老师之一,他认为学生和老师应该平等,但有时候太平等了就容易失去教学的质量和任务。“师道尊严以及一些原则性的东西是绝不能丢的。”在他看来,如果考场上给了某些学生犯错的机会,那对于平时认真学习的同学就是极大的不公平,优秀的学生应该通过考试给予肯定。

  虽然他监考很严,但他还没有从考场上抓住过学生作弊。每次监考之前他会防患于未然,告诉学生不希望考试中出现不愉快的事情。“即使有个别学生有些试探动作,我发现后也会用各种方式提醒,所以至今还没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在我的考场上,”课下他常告诉学生,“考试就是80%的书本+80%的掌握,结果就是64分。所以认真学都是很容易的,无论如何都可以过关,没必要采取一些‘非常’手段让大家都不愉快。”

  对于自己的学生,他一样要求非常严格。他们毕业前的论文,全部由整个教研室的老师亲自指导,学生必需在教研室里做完、做好自己的毕业论文,绝不允许有抄袭的现象出现。同时他也指出,如果学生抄袭论文,指导老师是负有责任的。

                   “坚持住我的事业”

  姜卫以前曾是教授无机化学的一名教师,1995年,为了原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的发展,他主动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工作,参与药学院“医药商业贸易”后期转化专业的创办。放弃自己已熟知专业,去创办一个当时在国内几乎为空白的领域,这是一个艰难的决择,同时也是他给自己的一次人生挑战。 “这是一个兴趣的问题吧。以前我十多年一直从事一个专业,突然有了改变自己的机会,从零开始创办一个新东西。我想给自己一些挑战。”

  一个专业的创办过程,存在大量未知的困难。专业刚开始创办的时候,他需要学习很多门与经济、管理甚至与心理学有关的课程,他曾经在我校主校区修管理学院的课程,那些内容和他以前的专业相差甚远。“我平时时间不多,差不多所有的东西都得自学。我一直觉得自己底子差,是‘半路出家’的老师,不能给学生创造更优越的环境,甚至还会感到有些内疚,对不起学生。”

  为了得到专业的最新情况,姜卫还曾亲自参与企业的实践工作以了解市场、积累实践经验。但是,即使在那段最忙的时间,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教学工作。经常白天在企业实践,晚上他还在研究室做研究或是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发展好我的专业”

    姜卫曾获得华中科技大学2003-2004学年度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在谈到他的课堂时,他同样很务实,只说课堂教学很简单,没有过多的心得,就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教书一定要投入,我的水平和大学问家相比差距是相当大的。我只能尽量讲好课,运用一些技巧补充课外的知识,让学生学到东西。教学就应该实事求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在“医药商业贸易”后期转化专业的创办和发展过程中,他的论文《“大药学——后期转化”教学模式是高等药学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荣获湖北省教育委员会、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四次优秀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他指导学生完成的论文也多次在湖北省和我校的评比中获奖。面对如此多的荣誉,姜卫谈起自己的经历却带着几分谦逊,“我们的专业只有十年的发展,还太年轻。知道了解它的人也很少,凡是有利于专业发展的事我都愿意去做,大家都希望这个专业可以发展得更好。” (记者团 潘姝 曾毅)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