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磨一剑,一颗赤诚报国心。从初入华科大的懵懂学子,到投身“中国芯”事业的研发工程师,集成电路学院2025届博士毕业生王伦,完成了从“学好本领”到“合格半导体人”的蜕变。他的故事,是关于初心、汗水与突破的成长篇章。

淬炼初心
本科初入华科大,彼时的王伦对集成电路的理解还停留在书本上。一次深入企业的社会实践,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亲眼目睹了芯片制造过程的复杂与精密,了解到一枚小小芯片背后,是横跨材料、设计、制造、封测等环节的庞大工业体系,凝聚着无数工程师夜以继日的智慧与汗水。震撼之余,他也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我国在高端芯片领域,特别是核心存储器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困境。一次主题班会上,教师班主任缪向水教授分享了自己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投身国产存储器研发的经历。“高端存储器长期被国外垄断,卡脖子之困如同悬顶之剑。”教授的话语深深触动了王伦,一颗“科技报国”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生根——他立志成为一名芯片研发工程师,为解决卡脖子难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科毕业设计期间,王伦来到信息存储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在师兄师姐的带领下,一步步迈入了科研的大门。他沉下心来,从最基础的实验步骤学起,一丝不苟地整理操作规范,反复练习设备使用。清洗基片、配置溶液、设置参数、沉积薄膜、光刻图形、刻蚀、测试电学性能……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因为微小的疏忽导致前功尽弃。从学习整理实验步骤,到亲手制备样品、测试性能,他经历了无数次失误与调试的磨砺,最终成功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器件样品。这段经历让他坚定了在半导体领域深耕的决心。
逐梦前行
进入研究生阶段,王伦投身国际前沿的三维相变存储器研发,主攻高性能OTS选通管器件。在导师童浩教授的引领下,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研一上学期他就将诸多想法转化为5项专利申请。

科研之路绝非坦途,沉积参数的毫厘之差可能导致全盘失败,如山的数据和反复的结果也曾给他带来沮丧。但导师的悉心指导,辅导员的耐心鼓励,朋友的暖心关怀一次又一次支撑他渡过难关。科技报国的火种在心中熊熊燃烧,一遍遍重复实验,一次次优化方案,终于在研二上学期,王伦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成功发表。对存储领域的浓厚兴趣和使命感,促使他在2021年9月转为博士研究生,决心为三维相变存储器的技术突破贡献更多力量。
勇攀高峰
博士阶段的科研,目标更明确,挑战也更大。王伦的研究聚焦于如何显著提升OTS器件的开关性能和可靠性,这是实现高性能、高可靠三维相变存储芯片产业化的核心。在导师倾囊相授与团队鼎力协作下,王伦化身科研尖兵,系统性地梳理前期工作,针对关键瓶颈问题,提出了更深入、更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他大胆尝试新的材料组合,设计新颖的器件结构,优化复杂的集成工艺,成功助力团队冲破关键技术壁垒。团队成功开发出的高性能、高稳定性三维相变存储器芯片,其独创技术方案获得产业龙头华为的高度认可,在产线完成中试验证,并即将走向产业化。这项突破有力推动了我国存储器技术向更高速率、更大容量发展。相关成果获华为奥林帕斯先锋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亲历从科研探索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王伦深切体会到科技强国征程中每一份坚守与奋斗的分量。

十年求索,硕果累累,王伦累计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第一/共一作者5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已授权10项);荣获第七届全国研究生创芯大赛一等奖、第六届三等奖、2021年硕士国家奖学金、2023年博士国家奖学金、2022年泛林微电子论文奖、2022年数马电子奖学金等荣誉。
在研究所这个大家庭里,王伦坚信“1+1>2”的力量。作为磁控溅射仪的管理员,他不仅深化了对设备原理的理解,更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实验难题,保障了团队科研的顺利进行。积极与他人合作,共享实验数据,在丰富他人研究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和能力圈。
科研之外,王伦的生活同样精彩。他热爱跑步、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在锻炼中强健体魄,也增进了同门情谊。参加研究所论坛、中欧忆阻器大会、全国薄膜大会并担任志愿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与同门烧烤、东湖绿道骑行,都是他青春记忆中温暖的片段。

如今,王伦即将告别母校,正式加入华为海思,成为一名芯片研发工程师。他的目标清晰而坚定:将所学倾注于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伟业,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浪潮。他立志以毕生所学,为中国芯从“追赶者”向“引领者”的跨越贡献全部力量。
关于过去,他已鼓足干劲,收获成长;关于未来,他将以奋斗为笔,在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中,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